|
||||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军队突然袭击,侵入苏联西部地区,并迅速推进。 德军的重要目标,当然是占领莫斯科。关于德军的进攻路线,斯大林认为希特勒还会沿着当年拿破仑的老路,沿着乌克兰和顿涅茨河流域东进,一路占领经济作物地区,掠夺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克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逼近莫斯科。 苏军将帅没有疑义,刘亚楼觉得不妥。 1938年3月,林彪在山西隰县被晋军误伤,到苏联疗养,住在莫斯科近郊的库契诺庄园。伏龙芝军事学院培训外籍学员的特别部,也设在那里,在特别部学习结束后,刘亚楼仍是那里的常客。 刘亚楼和林彪分析研究,认为乌克兰、顿涅茨河流域农田、水网较多,拿破仑以骑兵为主的远征军,选择这条路线自有许多便利。而希特勒德军是机械化部队,从白俄罗斯到莫斯科距离最近,更适合希特勒的闪电战。两个人把自己的见解报呈共产国际,待到被实践证明后,自然被刮目相看,据说斯大林亦赞赏有加。 消息传到中国,版本有些变化也属自然,待到林彪“永远健康”时就神乎其神了。说斯大林要用5个师的苏军换林彪,还说要用15个(还有说3个、5个的)苏联将军换林彪。 比较准确的情况是,1960年春,空军在杭州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刘亚楼讲了这件事,但他并未提及自己在其间的作用。 名将之恋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月底,刘亚楼随苏军到大连,供职警备司令部,化名王松。 12月初的一天,大连市委书记韩光,邀请刘亚楼参加市委发起的一个群众大会,控诉日军、汉奸罪行。一个身材修长、脸庞俊俏,明显带着俄罗斯血统的姑娘,声泪俱下地控诉后,呼吁人们警惕日伪残余势力造谣、破坏,号召大家为恢复、发展生产尽心尽力,会场上不断响起口号声和鼓掌声。 “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力。”刘亚楼随手在张纸上写下一行字,递给韩光。 韩光告诉刘亚楼:她叫翟云英,是香炉焦小学教师,大连市的妇女代表、先进工作者。 刘亚楼问:她是俄罗斯人? 韩光道:算半个吧。他父亲是东北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一言难尽,一个苦命的姑娘。 又道:你是不是看上她了? 刘亚楼点点头,又摇摇头。 像他这样的干部(包括本书中的几位名将),许多是在延安结婚的。枪林弹雨中冲杀到那里,自然法则已经到了、甚至过了这一站了,又有那样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进入抗大训练部长视野的,是第二期学员员凌漪。刘亚楼赴苏学习,员凌漪留在延安。1941年9月,德军经白俄罗斯突入莫斯科,根据苏军总参谋部安排,刘亚楼等人结束学习,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而天各一方的员凌漪,听说刘亚楼牺牲了,十分悲痛,后来再婚了。 之后,刘亚楼与陪伴贺子珍在苏联休养的苏兆征之女结婚,并生有一子,后来也离婚了。 散会后,刚成立不久的大连县委的县委书记王西萍,又给刘亚楼当红娘:这翟云英可是个好姑娘,白天给小学生上课,晚上办工人识字班,每次评先进都少不了她。 刘亚楼叹口气:我不是没想过这事,是受不了婚变的折磨了。再说了,我都35岁了,那姑娘顶多不过20岁。 王西萍说:年龄不是主要问题,我看你们俩挺合适,这事就这么定了。 几天后,翟云英来到县委书记的会客厅。之前她作为香炉礁的妇女代表,在这里开过座谈会,这次怎么就她一个人呀? 王西萍满面春风:今天不是开会,是要给你介绍一位白马王子。 一辆汽车驶到门前,门开处,韩光陪着一身黑色西服的刘亚楼,走了进来。 王西萍迎上去,为双方介绍。刘亚楼向翟云英伸出手,那手还没握上,姑娘俊丽、白皙的脸就变成了红苹果。 第一次见面无话,二次谈家事身世。 翟云英的父亲翟凤岐是山东人,闯关东到东北,又独自去俄国谋生,先后在海参崴、赤塔、伊尔库茨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打工。参加了十月革命斗争,加入中国红军团,与高尔察克匪帮作战。战斗负伤,被安排到伊凡诺沃纺织厂工作,同青年女工安娜·卡兹米洛芙娜结婚。1930年来大连省亲,赶上“9·18”事变,回不了苏联,在香炉礁安身。父亲参加反日活动,被宪兵队抓去,惨死狱中。母亲给附近渔民磨米,收点加工费。翟云英从小捡煤核、挖野菜。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