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卫生健康 上一版3
“膝关节病” 千万不能忍
初春四种食物能降火
大龄女警惕“无痛”乳腺癌
魅力3.8 点亮幸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魅力3.8 点亮幸福
——访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郭华峰

魅力 点亮幸福

毋庸置疑,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女性力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一行业里,不仅有女护士、女医生,还有一大批女专家、女院长,她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服务了千家万户,为无数人送去健康和幸福。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在“三八”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以系列报道向她们致敬,向整个卫生战线献礼。

以人为本 呵护母婴

本报记者 孙 野 通讯员 卜春梅 文 曹 阳 图

郭华峰,妇产科主任医师,对妇产科常见病的诊治及急、危重的抢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妇科肿瘤、月经病、高危妊娠等方面建树颇深,熟练操作妇产科各类手术,尤其擅长宫腔镜、腹腔镜微创技术。

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兼任郑州市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河南省医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撰写论文20余篇,编写专著4部,主持参与完成科研6项。

记者:众所周知,医院的文化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决定着百姓对医院的信任度,在文化建设上,您有什么样的考虑和做了哪些努力?

郭华峰:医院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医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可以说谁掌握了先进的医院文化,谁就掌握了医院发展的主动权。只有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才是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市妇幼保健院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同时以患者的认同感为主要出发点,服务模式实现以人为本,注重医患情感交流,人性化关怀服务。医院文化需广泛倡导、大力弘扬,其内涵才能不断被医护及管理人员所接受。同时,医院定期举办的岗位培训、奖罚考核、先进、典型人物的表彰报道等一系列举措多管齐下,实现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及持续性。

记者:医院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郭华峰:首先,工作效率上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从一开始作为河南省首家实行“医卡通”患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到如今网上预约服务方式再到“一日手术”、“一日病房”等方面,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从不断专业精细化分科到如今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康复、预防为一体,实现了孕前优生优育、产前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后恢复一条龙式的服务。

也因此,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国家级爱婴医院和河南省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2002年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国际认证。“产科”、“新生儿内科”系郑州市临床重点专科,“优生遗传诊断中心”系郑州市临床特色专科,其中“新生儿内科”被命名为河南省特色专科。相继成立了“郑州市新生儿危重症转运救护中心”和“郑州市孕产妇危重症转运救护中心”,为保证郑州市妇女儿童健康奠定了基础。

记者:针对一些较为特殊的产妇及新生儿人群,比如妊高症、糖尿病孕妇,如何实现对这类人群的有效保障?

郭华峰:门诊每天有高年资产科专家坐诊,筛查处理高危妊娠;严把产科质量关,开展了三甲医院重点专科诊疗技术;在全市率先开展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治技术;在全省率先开展“改良剖宫产术”;在产科合并症与并发症的诊治技术、产科危重症急救处理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专科优势;新生儿辐射抢救台、多功能无创心电监护仪、早产儿培养箱、全照式新生儿抢救台等先进的医疗设备,都为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做好了保障。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免费孕妇大学、“一对一”陪产、无痛分娩等项目,不但使产妇和胎儿安全得到保障,服务品质也相应提高。

记者:秦岭路院区的建成,对医院的服务辐射及效率提升有哪些意义?

郭华峰:郑州西区作为省会的老城区,优质医疗资源配置相对薄弱。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造成“看病难”的重要原因。办分院作为填补一些地区医疗空白的有效举措之一,可把优质医疗资源“匀”向相对偏远的地区,缓解群众“挤车进城”造成的“看病难”问题。让优质医疗资源变得更多,力争让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有效。

仁心仁术 做患者的守护神

——记郑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慧君

本报记者 杨彦鹏 通讯员 潘黎黎

王慧君,郑州名医,郑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疑难危重病会诊中心内分泌首席专家。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断治疗,精通糖尿病及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诊治,特别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对矮小症、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诊疗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效。

和善、大气、沉稳,这是郑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慧君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执著从医

缘于对医者仁心的崇高信仰

在近30年的从医生涯中,她坚守在工作一线,以朴实的微笑温暖着病人的心,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为病人解除身心痛苦。

2008年,14岁的鹏鹏不幸患上1型糖尿病,出现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需长期注射胰岛素。2010年上高三的他即将面临高考,而长期打胰岛素困扰着他和他的家人,后来经人介绍,鹏鹏的家人带他来到郑州人民医院找到了王慧君,王慧君仔细诊断后并讲解了治疗方案,告诉他们该病目前的治疗技术并不成熟,手术成功率较低。鹏鹏的家人被王慧君的真诚打动,最终决定由王慧君为其手术。手术后,鹏鹏接受胰岛素的量逐渐减少,一个月之后完全不需再打胰岛素了,直到现在血糖也控制得很好。

王慧君的精心治疗为鹏鹏减去了很多苦恼,赢得了其家人的信任。类似这样的事例在王慧君近30年的临床工作中不胜枚举。

精益求精

缘于对患者的那份爱与责任

近30年的从医生涯中,很多患者都是慕名前来找王慧君为其诊治。她在专业上孜孜以求。在长年的临床实践中,她不断积累经验,动态研究,在细枝末节中求证着自己诊治的准确性。

她口碑极佳,不重名利与得失,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技术和服务的同时,把对广大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基层医生培训作为一项责无旁贷的工作,每年都举办或参与基层医生培训及授课,并和各大新闻媒体联合开展多种形式面对患者的公益活动。多年来,她已先后走进河南100多个乡镇社区,为近万人免费义诊,为数千个基层医生进行了学术讲座。

极佳口碑

缘于上善若水铸就高尚医德

王慧君对病人好是出了名的。她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痛病人所痛,不声不响地穿梭在门诊、病区,甚至有时废寝忘食地奋战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

7年前,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患上严重的糖尿病足,脚部溃烂。辗转了几家医院,都嫌弃老太太的脚部不愿诊治。老太太的家人带着她找到了王慧君,王慧君见状要求她解开缠脚布,老太太很难为情地解开缠脚布,整个屋子顿时弥漫了脚臭味,王慧君二话没说就用手掰开老太太的脚趾查看情况。王慧君的一举一动深深地感动了老太太,她激动地对王慧君说:“我就认定你了,我只让你为我治病。”类似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王慧君与患者之间,患者把她当做亲人、贴心人和守护神。

近30年来,王慧君用精益求精的精神,想患者所想的情怀,不辞辛苦的作风……诠释着从医者的高风亮节,诠释着白医天使的使命,她是医者的楷模,也不愧为内分泌平衡专家。

“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

——记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阳

本报记者 孙 野 通讯员 陈锦屏 文 曹 阳 图

张阳,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各种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热疗、微创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整日面对的是被疾病和绝望折磨得身心俱疲的病人。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阳常说,肿瘤科医生不仅治病,还要治心, 要“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

“让我的女儿也当医生”

50岁的刘老师是郑州市的一名教师。5年前,他突然出现咳血、胸闷、气短等症状,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并侵犯胸膜出现胸水。刘老师身心压力巨大,脾气也变得格外暴躁。因为不配合检查治疗,病情也变得越发严重。

看到刘老师的状况,张阳组织科室会诊,研究出一套治疗方案。先抽出专职护士为他做治疗、护理,安排科室的心理康复团队定期为他做心理疏导。刚开始,护理刘老师的工作非常艰难,但是护士们始终不急不恼,耐心地为他服务。张阳经常查看他的病情,与他倾心交谈,他渐渐开始主动配合了。

解除病人的烦恼,最重要的减轻他们的痛苦,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张阳组织医生研究他的病情,考虑到他是晚期肺癌、手术不能做,放、化疗毒副作用不能耐受,决定为他实施氩氦刀冷冻微创消融治疗。

氩氦刀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微创技术,它是采用全监控、准确定位、微小创伤、经皮穿刺治疗癌瘤的方法。这项手术,是在B超或CT引导下直接准确定位,穿入瘤体组织,在电子计算机的监控下,使肿瘤内温度在几秒至几十秒内快速冷冻到零下160℃以下,让肿瘤细胞死亡、崩解。氩氦刀治疗癌瘤的特点是不用开刀,不出血,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副作用小,恢复快。

在严密的监控下,张阳带领医生为刘老师做了氩氦刀手术,术后收效甚好,此后,刘老师不仅主动配合治疗,还给病友们做思想工作。没有多久,刘老师肿瘤完全消失了。

去年夏天,刘老师来到肿瘤科拜访张阳时说:“我打算让女儿也报考医学专业,做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好医生!”

“放心工作,出了问题我担”

张阳极其重视科室人才培养。科室有一位年轻医生曹旸,在氩氦刀的治疗方面成绩突出,在国内氩氦刀治疗的圈子里小有名气,在刚结束的天津冷冻会议上被聘为中华冷冻治疗学会理事。曹旸说:“最初开展这项新技术风险高、难度大,如果没有张主任的全力支持,我是无法有今天的成绩。”开始时每一例手术,张阳都要参加,她常对曹旸说:“放心吧,出了问题我担着!”有了这句话,曹旸才有了如此快速的进步。张阳说:“科主任就是要常给年轻医师鼓励支持,医疗是团队合作的过程,快速培养年轻人是我的职责。”

作为科室主任,张阳不仅做好了科室人才培养工作,更做好了疾病治疗和患者心理抚慰的人文关怀工作,用行动实践着那句话,“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