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报记者爱心送山区
登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巩义启动“翔计划”
田间地头的“专业化”农民
爱心卡 献爱心 暖人心
新郑开建120急救中心
新密市环保局
高考期间严管噪声
县医院院长需竞争上岗
新密今年贷出1746万元
新郑图书馆管理数字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田间地头的“专业化”农民

本报记者 张 立 通讯员 樊书顶

昨日,新密市曲梁镇农田托管高产示范田,4个身着“银田农业”字样红色上衣的农民,正在配药、打药。“你们有专业分工吗?”记者和正在配药的农民攀谈。“有,我们几个是配药师。只有把水和药的比例配正确,才能事半功倍。这可是个技术活啊!”名叫周秀婷的农民边说边配药。

农民种地也有专业分工?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银田农田托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松梅。据她介绍,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当时加入土地托管的农户有100余户,托管面积2000余亩。为了种好这些农田,该合作社初步建立了6个村级服务站,组建60余人的农业服务队,以及10余人的农业技术科普宣传队。农业服务队以村级服务站为依托,对播种、浇水、病虫害虫防治、收割等生产过程进行托管服务,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服务。队员持证上岗。

在合作社办公室墙壁上,张贴着小麦、小杂粮、蔬菜等种植技术标准,统防统治操作安全和技术服务承诺等一系列规章。朱松梅说:“服务队队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上岗,他们虽是专业农民,但是有分工也有协作。”

按照规定,上岗农民胸前佩戴编号的胸牌,如果谁干的活儿出了差错,是可以追溯的。专业化分工和标准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益,还节水节肥,而且服务队员按工作量也拿到了绩效工资。

“以前浇水、施肥、打药均是跟着老黄历走,可如今却不一样了。比如:啥时候浇水,浇多少水?施多少肥?药量和水的比例咋搭配?现在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农田服务队队员马玉凤自豪地说,“由于操作安全规范,技术到位,其效果也比过去好多了。”

该镇负责农业的副镇长刘树林认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而且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是一种独立的‘专业化’农民。他们的涌现,使农业生产经营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成为可能,代表着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据称,该镇目前专业化农事服务组织达100余个,“专业化”农民达3000余人,服务面积1万余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