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韩 沣 苏立萌 河南博物院 金水区农业路8号 自2008年奥运会结束,河南博物院率先免费开放。这座在1927年始建于开封、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并于1997年7月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的国家级建筑可谓气势恢宏。它位于郑州的中心地带,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使得他一直伫立在人们的视野中。门口的农业路车流不息,不少郑州人每天上下班都需经过此地,但真正进去观赏的人却很少。占地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的它也因此显得有些孤独。 在免费开放后,博物院门口排队取票风靡一时。周末家长带孩子,老人携手而入,甚至一批“新新人类”也群游此地。乐而不归,依依不舍的情景更是屡见不鲜。曾经20元的门票费成了一道无形之门,而自打免费开放起,博物院瞬间成了香饽饽,排起长龙队的情形屡见不鲜,就连博物院里面的13万件馆藏文物也变得神采熠熠。 博物院的高墙厚门、文物横列,带给世人更多是严肃、神秘、古朴的印象。而推开这扇门,陈列于世更多的是一种沉稳、悠然,甚至夹杂点可爱的气质。不知随流而去赏完而归的人感受是什么,但大抵不会有肃然无声的沉默,也不会有离历史太远的隔离感。 这道光明之门的缓缓打开,让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看到了“常客”,也让老人们感叹“文化普及度高了”。 郑州城隍庙 紫荆山路与商城路交叉口向东200米路北 汉高祖刘邦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将刘邦围困于荥阳,危难临下,情急之时忠臣纪信冒充汉王镇守城内,而刘邦率数十铁骑于西门遁出。据史料记载,“项羽围汉王荥阳,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皆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遁。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正由于纪信的诳楚助邦,才使得刘邦保以活命。 而郑州城隍庙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忠良之臣而建造的。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是整个河南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之一。数百年来,虽数次遭受蛮兵燹毁、火烧以及人为破坏的侵蚀,但经过多次营建修缮,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历史原貌。 郑州城隍庙全称是“郑州城隍灵佑侯庙”,该庙位于商城路北职工路处,坐北面南,分为山门、前殿、戏楼、大殿、寝宫、东西廊庑等。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层次分明,布局结构合理,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卷棚出厦,飞檐四出,造型精致,结构紧凑。整个建筑红砖绿瓦,画梁雕栋,既凝重端庄,又古朴典雅,是我市独一无二的明清建筑史藏。其中丈五左右的歇山式双层戏楼,堪称郑州之最。乐楼高达15米,歇山式双层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有凤凰在上下飞舞,有荷花、狮子在左右陪衬,异常生动。大殿正脊两端雕有吞脊吻兽,两侧刻滚龙数条,并饰凤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过海”及苍松翠柏、人物鸟兽,构图和谐、精致,左右对称,绝妙异常。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庙会时节,台上古乐喧天,丝弦阵阵。加之杂耍、民间工艺品,各种名优小吃缤纷上市,更给城隍庙平添不少光彩。解放后,政府又拨款对其进行整修,并重塑城隍金身,终使这座有着五百年“庙龄”的古建筑群,再获新生。 既称为庙,在每年庙会之时必然热闹非凡,其它时节就冷清些。城隍庙宇穿越古今,施工工艺也今世鲜见,梁柱之间,忠义外泄,它曾名扬中外,成为“忠义之庙”。如今,它能安然存在,于郑州市民,已算告慰。 除此之外,郑州北大清真寺、佛光寺、关帝庙、大佛寺、郭家大院等等这些年史各异的名迹损毁不一,有些故事已随着故人的离去而变得模糊。风雨飘摇的历史让这些古老的灵魂摇摆不定,又在建筑技术勃发的鼎势之下摇摇欲坠。相比于这些老古董,人们更关注的是“最高大厦”、“最新建筑技术”、“最完美布局处理”的建筑落成。 但是,这些高科技建筑不具备历史的洗礼和文化的熏养,它们虽然代表着中国建筑进程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卓越进步,却没有以一人乃至万千身家性命熔铸的历史建筑更为真切和安宁。 这些古老的建筑在岁月凝合中依然耀目,它们的砖瓦檐柱,在随岁月低和,仿若在讲述那古老而美好的原始故事。 当我们安静下来将目标悉心放在这些古迹之上,便会发现他们的熠熠生光,从未老去。每一寸土墙和雄柱,锻造完美,宛如神迹。 郑州文庙 东大街东段路北 与河南博物院的车水马龙相比,另外一座历史悠久得多的“孔子纪念堂”就相对冷清一些。地处东大街路北的郑州文庙坐北朝南,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左右。规模虽比不上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北京文庙、落成于宣统元年(1909年)的吉林文庙和景祐元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南京夫子庙,但创建时间也仅晚于山东曲阜文庙(公元前478年)。如今的东大街成了贯穿郑州东西的康庄大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止,与文庙的宁静悠远鲜明而左。香火的延续仍在表达着“尊师重教”的万年古训。 郑州文庙的存留来之不易,千百年来,郑州文庙几经兴毁,特别是火烧之伤,数次往回,几欲覆灭。到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几乎化为灰烬的郑州文庙才得以仿原重建,也使得郑州文庙无论是在规模还是面积上登至鼎盛。明、清两代,郑州文庙经多次修葺,才得以延续。清朝光绪二十二年,郑州文庙又遭大火,几乎令文庙“毁坏殆尽”。虽说当时“灾事上闻,部议重修,按亩捐款,土木大兴,岁两度始克告成”,但是整个建筑和规模已元气大伤,今非昔比。“文革”期间,遗存的棂星门、泮池又厄运难逃,终毁于一旦,后来只有大成殿在风雨飘摇的坎坷岁月中保存下来。解放后,郑州市政府曾数次修缮大成殿,最近一次大修,修复了包括棂星门、祠堂等建筑,才使文庙重现昔日辉煌。虽现今郑州文庙比鼎盛时期占地面积小2/3,但是1900多年来,文庙劫后余生,到底还是保存下来了。 2004年~2006年郑州市人民政府拨款3000万元,占地14亩,建殿宇庙亭18座80余间,布局合理,建筑典雅,文庙内大成殿前悬挂起了2557斤重的大成钟,寓意孔子诞辰2557年。多少又让这座“风雨庙”寂静飘摇之后重归平静。 如今,文庙门口的广场多为老年人太极舞剑之地。清晨,老人们聚集此地,偕同为伴,共养天年。夫子庙的遗风经世人沾染,虽然与闹市相邻,但在文庙周边却始终凝聚着宁静气息。午后阳光温暖时,总有老人带着孙子孙女在广场上晒晒太阳,唠唠家常。而那扇大门始终神秘的气息,无论日夜星转,世事烦恼,它依然肃然而立,凝视人间。 二七纪念堂 钱塘路82号 郑州的二七纪念塔无人不知,但二七纪念堂就不一定了。 虽然与二七纪念塔的兴建意义相同,但这座气势恢弘的建筑更多的是被当成陈列馆而存在的。 纪念堂于1951年9月动工,1952年11月落成。占地面积6440平方米,建筑面积3917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现代纪念建筑。建筑分主楼和南北配楼,均为二层。主楼为一所能容纳1500多人的会议厅,正面高14米,宽27米,深57米,青砖垒砌,屋面红瓦覆盖,正中上方为堂徽,下是二七罢工铸铁浮雕。南楼为“二七史迹陈列馆”,建筑面积435平方米,北楼为“活动楼”,每年“二七”纪念日,省会各界都会在此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和发扬二七革命精神。 这座纪念堂陈列的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心情。二七精神贯穿了郑州大半个世纪的精神,从举国震惊的“二七大罢工”开始,沉默的老郑州也终于喊出了自己的口号。这声口号被时下的众多工人响应,引发了工人运动,彻底激发工人群体抵制帝国主义和军阀制度的决心。 二七是郑州的标志,不管是有形建筑物还是无形时光记忆,这二字情结始终贯穿老郑州内心。一座城市的精魂所在,恐怕与岁月长短无关,最重要的是它在铿锵岁月中留下的一记重锤式回声,声声入耳百年不绝。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