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板桥的题画诗文
《文化商人》
文非千古 但慰寸心
季节的音符
槐香十里响水河
lh29124
lh2912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非千古 但慰寸心

周振国

陈鲁民教授的新著《千古寸心》问世,书名出自杜工部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思是说,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杜工部所提到的文章,自然是如曹丕所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类文章,所以能传之千古。陈先生自谦说:“像我这样的涂鸦文字,注定和‘千古’没什么关系,肯定是速朽文字,但为此付出的甘苦得失,也只有自己心里有数。好在我对此有自知之明,本也没有什么奢望和远大目标,舞文弄墨完全出于兴趣,能走多远,有多大造化,都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有了这样的自我定位,我们来评论陈先生的文章,无论见仁见智,或褒或贬,都足慰作者“寸心”。

作者新著还是一如既往的风格,文章大多精短,干净,极少废话。顺手拈来的典故,丰富有趣的历史常识,广阔的视野,调侃的语言,读来轻松愉悦,于不经意间便收获了精神的硕果。如《恩师》、《乡音》、《闲话“读书种子”》、《抢戏》、《纠错的难度》、《矜持》等篇什,娓娓而谈,寻今忆古,颇有梁实秋、林语堂的随笔之风,如同饮绍兴的女儿红,度数不高,亦不刺激,但喝着熨帖,暖胃。就说《恩师》一文,先提出恩师五个标准:学业上指教,思想上启迪,事业上提携,经济上资助,生活上关心。又精心选了毛泽东与杨昌济,刘质平与李叔同,马三立与周德山几个正面的师生例子,举了汤恩伯与陈仪的负面例子,最后归纳说“恩师,是一个人生命中的贵人,授业解惑,引路助跑,解衣推食,恩同再造,遇上了是你的福分和机遇,一定要格外珍重。即便做不到像马三立那样仁义,也千万不要像汤恩伯那样绝情,留下千古骂名”。内容丰满,爱憎分明,文章发出后,反响不俗。

与陈先生前边几本文集相比,本书在思想性上有了明显加强,因而显得更为厚重。《和珅死于“政治不合格”》,一反传统结论,用翔实的史料,独到的分析,点出了和珅倒台的真正原因,提出了皇帝不反贪官的结论,发人深省。《张居正的“拙于谋身”》,分析了张居正身后败亡的因果关系,提出改革者的道德瑕疵是导致张居正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的新观点,说理充分,鞭辟入里,颇具新意。《今夕是何年》,有别于一般的反腐败言论,侧重在不同朝代历史的对比中,谈及腐败的发生、发展规律,强调腐败对于政权的危害,提醒人们从历史的大走势中看反腐败的意义与紧迫性。

题材多样,也是陈先生新著的特点。政治、文化、历史、科教、体育、民俗,皆有文章面世,且议论风生,见解不俗。《此地甚好》,是对先驱瞿秋白的热情讴歌,《少年不望万户侯》是对辛亥烈士林觉民的真切怀念,《人生不过几张纸》是对短暂人生的深刻感悟,《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是对北宋改革功败垂成的理性总结,《冒乌烟与吐光芒》是对当前学术界不正之风的鞭挞,《斜封官》是对时下的官场跑官买官风气的尖锐抨击,《眼泪排行榜咱第几?》是对我国奥运健儿的衷心颂扬,篇篇皆有特色,皆有深度,也反映了陈先生的学养与见识。

最后要说到“得失寸心知”的“失”,依我管见,书中某些篇目述多论少,有罗列事例之嫌,还有些篇目论事不深,失之泛泛,都有可以提高完善之处,解决之策,也无非是“审题要严,挖掘要深”老话罢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