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扭奢侈浪费风须改变不良社会生态
“猎头选官”合法吗?
“处长辞官从教”的看点在哪?
粮食不如
矿泉水值钱的后果
能否为“失独家庭”
建立保障机制
“明星教授”
亦需一点娱乐素养
公众不应挥霍
值得尝试
非公务员不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明星教授”
亦需一点娱乐素养

“明星教授”

亦需一点娱乐素养

近些年,在中国大陆悄无声息兴起了一批新新人类,笔者称之为“明星教授”,包括各种专家学者。“明星教授”以活跃在各种媒体,尤其电视讲坛为主,他们大都具有某方面一定的专业水平,更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传播素养并在媒体、书商等的包装下迅速成名。

既然“明星教授”是靠知识加电视包装、也就是娱乐化的包装而走红,那么无论你愿意或不愿意,高兴不高兴,都必须承认自己不是真正的教授,而是“明星教授”,因而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娱乐素养。什么是娱乐素养呢?娱乐素养就是指在快乐的状态下自己消遣别人和让别人消遣自己的修养,通俗的话说就是你既然靠电视等媒体包装出名,就不要装成严肃高深的样子。你就要允许公众对你评头品足、说五道六,甚至强烈的批评等等。换句话说,你既然享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你就要付出明星般的心理承受力。

不幸的是,很多“明星教授”正如很多征婚节目主持人和男女嘉宾不愿承认自己是在娱人娱己一样,他们只愿去享受明星般的光环和待遇,却缺乏必要的娱乐素养和心理承受力,岂不贻笑大方?

从北京某明星教授被某著名大学学生轰赶下台,到更早些的某更著名学者被公众挑出毛病来后的愤然反击,都可看出这批“明星教授”娱乐素养的缺乏。还比如,某明星学者其经历、学术水平和为人不断遭到公众质疑后,该学者不断否认,甚至通过说谎来掩盖自己。明明靠包装出名,却又装作正经学者,何必呢?这些明星学者靠包装出名却又容不得公众的挑刺,真有点忘本或数典忘祖的感觉。这,我不愿说其学风上有问题,宁愿说是典型的缺乏娱乐素养的表现。

有评论说,“明星教授”从学术的“冷板凳”中解脱出来,进入大众传媒这一热门行当,“将大学讲堂搬到荧屏上”,以通俗的语言进行经验型知识的传授,缩短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距离。只不过,当学术遭遇收视率,当悬念制造成为惯用伎俩,当背后的利益链条若隐若现,“电视学术明星”也不可避免地遭遇老百姓的“口水”——常识错误也好,语出惊人也罢,商业化和娱乐化成为两根最大的“软肋”。我认为,这个软肋就是“明星教授”们靠包装出了名以后,就真把自己当成大学者、大专家、大教授了,而忽略了帮助他们成名的最根本因素——“娱乐”二字,再往高了点说,就是缺乏娱乐素养。须知,“明星教授”绝对不等于真的大学者、大专家、大教授。真正的大学者、大专家、大教授,往往会拒绝成为明星。

还必须指出的是,大多“明星教授”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几乎全然不关心现实社会和火热的生活,广大公众的诉求似乎与他们无关。比如,前几天发生的贵州5少年在垃圾箱里闷死,我注意到很少有“明星教授”发言。他们或迷恋于风花雪月、吟诗诵词;或鼓吹一些食而不化、千百年来被证明永远正确的一条又一条的真理盾。这次,某教授在某大学被轰赶下去,网上有许多评论,我最看好的是这条:某教授“这些年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制作起来的心灵鸡汤脱离社会现实,无视民众疾苦,矫揉造作……”这位网友的评论可谓深刻,值得所有明星教授们反思。的确,明星教授们挣的钱可谓多矣,崇拜的人也不少矣,各种头衔和职务也混了不少。缺什么呢?恐怕就缺点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对普通百姓诉求的真心帮助。

娱乐无错,更无罪,只要不是娱乐至死,但关键是要承认,不必羞羞答答,更不必装。其实,婚恋节目、电视文艺、超男超女以及“明星教授”们都是娱乐,逗你玩儿。 王旭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