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该谴责却赞美” 割裂社会信任 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其中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并不断出现“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1月8日《京华时报》) 信任,在于瞬间,在于长久。信任是生命感觉,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信任,是相信了什么并对之有所托付,因而信任本身最怕受到伤害。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本土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不是现在形成的问题,而是日积月累所成。 一半以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可信,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时候,在太多的地点互为陷阱。也就是你算计我,我整治你。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在社会各个阶层,如富人与富人之间,中产与中产之间,穷人与穷人之间,还交叉在富人和穷人之间,中产和富人之间,穷人和富人、中产之间。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导致社会摩擦和冲突增加。恩怨相报,各类痛苦指数上升,却又难以理出头绪。 一切皆有根源,凡事都有原因。“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还有一句俗话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可以说,公权力的种种失信行为是导致社会不信任的重要因素。少数人为了个人和集团利益,不说实话,不办实事,把说谎当成第二职业,必然造成多数人的不信任。出了事就遮掩,巧舌如簧,为房叔、房妹辩解,对威胁公众生命与健康的污染事件进行瞒报,必然造成社会的恐慌。而价值观远善趋恶,有人贪吃、有人贪喝、有人贪钱、有人贪色,却被说成有本事、有能力,就必然接二连三地出现“本该谴责却赞美”的魔幻现象。 信任是一种品质,“信任是社会主体对事物品质的真实性或他人行为的无害性、可靠性不怀疑的一种主观态度”。社会人群之间需要信任,这是精神上的人性,是由人们所追求的被认同和尊重的价值理念所决定的。信任不能被亵渎,信任不能被破坏,信任不能被滥用,信任不能被践踏。信任被割裂被阻断,是在不完善不完美的社会里传递负能量,是对公众社会信心的沉重打击。重拾社会信心,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不创造机制,修复社会信任,人人就会在不真实中生活,在毫无出路中昏睡不醒。 今 语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