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陆士华 老作家王蒙有个故事,与我们的幸福指数有点儿关系—— 老王与老伴,两个人的工龄加起来已经超过111年了,积攒了几十万元。二老合计再买套房子吧,就是房价短期下滑也还多一处房子在。 开始买房才明白,他们的存款太少,买远郊公寓楼的一个小单元还凑合,买真正能让二老提气的房子,相距甚远。搞按揭吧,老两口又超龄了。 那就不买了。一旦决定不买,两人轻松愉快起来,而且老觉得自己这一辈子还真存了不少人民币:可以自费旅游,可以进像样的餐馆,有个病呀灾呀,还可以自费住单间病房,享受副部级待遇。老王总结说:你不想买贵东西,你当然就富啦! 这个老王,是当下典型的“中产阶级”。不买房,日子过得宽绰着呢,响当当的“中产阶级”;一买房,完了,“中产”里没有他了,得勒着裤腰带过日子。这就是“中产阶级”的“富有”哲学。 企业家史玉柱说过一段话,阐述了他自己的“富贵”哲学,与此有点儿类似。他这样说:“何为富贵?无需向别人折腰,则为贵;无需向别人伸手,则为富。因此,不能以地位高低论贵,不能以财富多少论富。”这是从精神的角度来解析富贵的。因而在他看来,“真正的富贵之人往往在平民百姓中,媒体上的常客往往是不富不贵、富而不贵、贵而不富的三种人。” “老王”的“富有”哲学与史玉柱的“富贵”哲学,都强调了“选择”,选择对了,就富有或富贵;选择错了,就贫穷或低贱。这样的哲学意味,在当今确实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富有或富贵是可以选择的,幸福也是如此。幸福到底是什么?如今的说法太多,莫衷一是。幸福一会儿成了一个观景台,一会儿成了一个意见篓子。其实,如果说得折中一些,幸福就是生活的一种平衡机制。对于个人来说,在这种平衡机制内,如果你对生活的选择,能平衡你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你就是幸福的。这包括目标(追求,期待)与努力、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平衡,财力与需求的平衡,欲望与实际的平衡,等等。可惜,当今人们的选择,往往出错。就是在选择幸福的时候,往往超出自己的能力。攀比呀、面子呀、妒忌呀……左右了自己的选择,这是一部分人幸福感差的一个根源。你让“老王”来说这个道理,他一定是这样说的。 老王的选择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主观能动性。它并不是要你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搞心理调节。老话说:“心安是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道理也对,但它侧重的是心理调节,与“老王”放弃买房还是有区别的。 提倡在平衡机制里学会选择,并不是不要幸福指数了。恰恰相反,幸福指数是这个平衡机制的外部环境,是这个平衡机制重要的一部分。过去有歌唱:“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合理的幸福指数就是,你通过“辛勤的工作”“艰苦的劳动”能得到应有的幸福。 摘自《今晚报》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