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文史杂谈
新书架
小小说
书林漫步
名人轶事
lh3384
lh3370
lh336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书林漫步

发展铸就“中国梦”

——重读《沉沦》

刘安杰

我以前曾读过几遍《沉沦》,最近重读,又有新的感受。

《沉沦》是郁达夫上世纪20年代初创作的小说。这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描写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精神和道德的发展轨迹。主人公“他”酷爱自由,有着多愁善感的性格,惯于生活在无垠的幻想中。在这多罪的世界里,他热爱生活却不被人理解,才华横溢却又无所作为,希望麻醉自己,而良心又永不死灭。他整天过着像沙漠似的孤独和寂寞的生活,无法和同学平等相处。这种非人生活的根源在于:他受到异民族的歧视和社会的冷淡;同时又感受不到祖国的温暖。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委屈与自卑,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但割让领土,还要向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不过8000万两,从哪里去筹措2亿两赔款呢?不得已只好向帝国主义乞贷,从此债台高筑,国家愈来愈贫困,而日本帝国主义大发了战争横财,用中国的赔款扩充军备,建造舰船,兴办实业,开始了所谓“战后规划”。陆军人数扩充了一倍,海军舰艇的吨位扩充了三倍,工商业也迅速发展。日本的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吮吸了中国人民的鲜血而恶性膨胀起来。而中国则积贫积弱,民不聊生。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战乱频仍,国势衰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小说的作者在日本备受歧视,心灵遭受巨大创伤。当时,日本人称中国人为“支那人”,这种称呼带有侮辱的味道,近似骂人。作为在日本留学的年轻知识分子,作者的心情不言而喻。他隔海遥望他曾热爱的祖国,向祖国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喊:“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它道出了身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的心声。

重读《沉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今日之中国己非昔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己非昔日之世界,《沉沦》所描写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可以十分自信地告慰作者,你早年的愿望己经变为现实,神州大地沧桑巨变,生机无限。在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基础上,2012年以来,“神九”飞天,“蛟龙”入海,“辽宁”号航母海试成功并回到自己的“家”,歼15舰载机成功起降,我军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井喷式亮相,南海、东海实现常态化执法巡航……中华儿女扬眉吐气,大国地位日益彰显。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指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可以说目标宏大,催人奋进;主旨明确,思路清晰。多年来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发展,才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只有发展,才能建设强大的国防,强大的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只有发展,才能使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时提升,向着现代化建设目标稳步前行;只有发展,才能妥善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有效解决台湾问题,从而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我们一定要围绕实现“中国梦”的总目标,咬住发展不放松,精神切莫“沉沦”,行动毫不松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干好本职工作,人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让“中国梦”逐步变为现实。

我想,倘若郁达夫还能写小说,题目是否可以定为《中国梦》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