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清华方案”:经济理性过甚 人文关怀欠缺
在家上学给我们的启示
一次街头凶杀
对一座城市的伤害
人大代表
吃“软钉子”的背后
明星代言须“连坐”
房价绝非是被
“扭曲购房观”推高的
中西部是
“最大回旋余地”的积极信号
当干部不能只会抓经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大代表
吃“软钉子”的背后

人大代表

吃“软钉子”的背后

日前,广州的人大代表接待日,政府的职能部门,照例回答代表们提出的众所关心的问题。当市人大代表陈彦文质疑,去年广州的罚没收入24.5亿元,其中交通罚没达8亿元,占到1/3,这8亿元罚款的去向一直没有公布,尤其是相关部门有无分成问题,应该给出解释。对此,市交警负责人回应,非税收入的8个亿和交警没有关系,交警是报账单位,非税收入全交给财政局。

警方给陈彦文的答复是“机智”的,陈彦文算是吃了颗“软钉子”。从1997年开始,广东就在全省统一要求公安部门对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罚款须先上缴地方财政部门,再通过年度预算方式拨款支出,返还的做法属于违规。换言之,陈彦文关于交通罚没收入去向的问题,应当问财政,理论上确与交警直接关系不大。就算交警每年的花销里,来源上有从这笔钱来的成分,但因经过“收支两条线”这种体制的“漂白”,交警或其他部门,有没有因交通罚没的“年度增长”而有所间接“得利”,在合适的公开制度未建立之前,是令公众颇费猜疑的。

从财政管理理论看,罚没收入比税收具有更明显的强制性和无偿性,与税收相比,罚没收入缺乏固定性,对取得财政收入缺乏稳定可靠的保证。但是,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罚没收入的“强制性”更感兴趣,并把其不稳定性中的“无限增长可能”,看做是“提高收入”的基础。然而,在公众看来,既然罚没收入的来源是强制和无偿的,那就是地方政府的“无本买卖”,依照“无约束来源更应该给予硬约束”的管理原则,对罚没收入的使用盯紧政府的钱袋子,这恰是阳光财政必须彻底公开的一部分。从人大代表陈彦文的质询可以看出,去年广州的罚没收入24.5亿元的款项,是“来得明白去得不明白”,所以,陈代表以罚没收入大头的交通罚没款为由头进行质问,是非常有道理的。

事实上很多人大代表认为,财政部门只有建立统一账户对罚没收入实行统收统支,并及时向公众公开这笔资金的使用途径,才是遏制罚款腐败和乱罚乱扣行为的有效办法。而目前的现状是做到了罚没收入的统收统支,但是,印象中还没有真正做到彻底公开使用途径。所以,只要每年的罚没收入的用途去向一天没有公开,公众和人大代表的猜疑和质询就会永远持续下去。 唐 螂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