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空村
新疆牧童(国画) 李 山
伯俞泣杖
早 春(国画) 傅春梅
《职场高手》
危险或止于一声断喝
毛泽东诗海架金桥
王宝贵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毛泽东诗海架金桥

(下)

曹一凡

第三金桥 连接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

关于诗词的风格,历代诗人词家中,有爱写豪放的诗词,也有爱写婉约的诗词。两种风格,各有千秋。如北宋文学家苏轼,他写的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形成豪放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其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篇,广为流传,至今还被人们反复吟诵或写成书法作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善写婉约风格的词,如《醉花阴》、《声声慢》、《念奴娇》、《永遇乐》等,采用白描手法,情真意切,语言清丽,崇尚典雅,别有妙趣。

毛泽东写的诗词,风格多为豪放的,也有婉约的。他更善于将婉约和豪放结合在一起。如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他。他离开妻子杨开慧去上海时,开慧抱着半岁的儿子岸英,还怀着孕,为他送行。为革命,别妻离子,奔向远方。他在列车上一夜未眠,写出了《贺新郎·别友》这首词。1996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诗词集》,将这首词列为第一篇。“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词的上半阕感情真挚,语言委婉,是婉约风格。下半阕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作结束,则是豪放风格,充分表达了他参加革命斗争的强大决心,同时也烘托了未来大革命的声威。“重比翼,和云翥”,说的是将来革命高潮到来时,他与爱妻在云霄中比翼双飞。

第四金桥 连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客有歌手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是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对楚王问》中的一段话。《下里》、《巴人》是古代楚国民间通俗的歌曲;《阳春》、《白雪》是楚国较高级的音乐。后人将《阳春》、《白雪》比喻为高深的文艺作品,而将《下里》、《巴人》比喻为通俗的文艺作品。

历代诗人中,有喜欢写《阳春》、《白雪》,爱作高深的诗;也有人喜欢写《下里》、《巴人》,爱作通俗的诗。

毛泽东的诗词,融《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于一炉,达到了既高雅,又通俗,雅俗共赏。笔者在学习中体会到:他早期写的《贺新郎·别友》、《五古·挽易昌陶》、《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和《虞美人·枕上》,词语高雅,《阳春》、《白雪》的成分多一些。后来的许多诗词中,既有高雅的词语和古代典故,更多的十分巧妙地运用现代词语、民间口头语和民谣,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读者喜闻乐见,百读不厌。如“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不到长征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句,真正达到了通俗易懂,家喻户晓,广泛流传。“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中这句“离天三尺三”,就来自湖南民谣。1965年秋写的《念奴娇·鸟儿问答》这首词中,“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是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十分高雅。最后句是:“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几句《下里》、《巴人》,更是俗中见雅,明白如画。

《毛泽东诗词集》中的67首诗词,笔者经常阅读,多次品味,百读不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