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5版:新闻时评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南方都市报》1月1日报道:马上就要放寒假了,听说今年学校不组织假期补课,榆林中学高三学生的家长急了。2013年12月30日,40多名家长一起来到学校,要求恢复补课。 学校拒绝寒假补课,而家长却强烈要求补课。要减负的是家长,要增负的怎么又是家长呢?这是无奈的现实带来的无奈的举动。 第一,高考改革没有撬动一考定终身的现实。虽然应试教育饱受诟病,但是时至今日教育的等级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都没有根本改变。如此,学生和家长只能被动地面对和承受择校、分数决定升学和就业难等现实压力。家长只能寄希望于补课来提高学习成绩,增加孩子未来升学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而教育偷跑已经成为明规则,谁恪守规则,谁就很傻很天真。连起跑线在哪里都分不清的民众,又怎会甘心输在补课上呢? 第二,虽然对学校实施了禁令,但是对社会补习班却装聋作哑。教育部明确规定了:严禁中小学校补课,禁止在职教师参与社会办班、有偿补课,一旦发现违规违纪行为将严肃处理。但是对社会补习班却听之任之,从来就没有什么制约和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因为对“黑补习班”没有处罚权,即使抓住违规办班者,也只能说服教育。他们前脚走,办班者随后就大张旗鼓地招生上课。如此真空状态,不让人徒呼奈何吗? 只要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补课就有市场的需求。《沈阳晚报》有一项调查显示:9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他们的寒假是在家里和补课班或托管班的两点一线中度过;93%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在寒假中参加补课班学习。一旦压制了教师,就必然把学生推向社会。如此做法,唯一的益处就是喂肥了社会上的补习班,而这样的改变除了剥夺了教师补课的权力之外,对减负简直是画饼充饥。如果仅以限制老师来减负那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第三,家长的经济压力不堪其重。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家长只得转而求诸社会。但是到校外给孩子补一个寒假,少说要花1000元。虽然一纸禁令卡住了学校补习的手,但是看看现实,一些名校的名师采取一对一辅导的形式,一节课的收入就高达1000元,你教育主管部门怎么来禁止呢?这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对于困难家庭的孩子就只能望洋兴叹。这不是又制造了一个新的不公平吗?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不又加大了社会底层的孩子向上流动的资本吗? 第四,基于孩子安全考虑也是部分家长的心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自己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而社会上的诱惑又到处都是,网吧、游艺厅等就像一张网一样,稍有不慎就网住了孩子。而一旦孩子染上了不良习气,想要改就不是一时之功了。 补课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如果不能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实,如果不能整治和管理社会补习班,仅仅是不容许学校补课,那只能是使“黑补课班”遍地开花。这样只能使减负在对抗中走向扭曲,除此还有什么积极价值吗?尽管教育部拿出了减负版的“国十条”,尽管专家说着“淡定淡定”,但是我想就是制度的设计者自己恐怕也看不到一个清新明亮的未来吧。 官学明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