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确定目标分解任务 力争明年创建成功
以创建质量强市为载体
推动郑州经济转型升级
问: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创建质量强市为载体
推动郑州经济转型升级
我市全力打造郑州质量升级版
特种设备经营单位定期开展救援演练以提高应急能力。
宇通重工新工业园首批产品下线时的场景。
执法人员对我市加油站进行计量检查。
大学生加入质量安全志愿者队伍,共同维护质量安全。

以创建质量强市为载体

推动郑州经济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宋建巧

政策叠加 促“郑州创造”扩容

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质量工作,始终被我市作为“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在政策、机制和经费三方面叠加,助推质量工作提质增效。

政策方面,我市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质量立市战略工作的意见》、《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深入实施质量立市战略2013年行动计划》、《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等诸多相关政策,奠定政策规划引领基础。

机制方面,在健全完善质量宏观管理、品牌培育激励、质量评价考核、部门联动等质量工作机制基础上,还通过将质量工作与“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深度融合,构建了三级网格、四级平台、五级联动的工作架构,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无缝隙的质量监管网格,把质量安全隐患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经费保障方面,2013年,市政府再次对质量工作投入大额资金,对市长质量奖每家奖励100万元。全市各级财政用于质量工作经费5877万元,与2012年(4134.86万元)相比,增加了42%。

政府搭建平台,促企业技术提升。围绕主导产业需求,我市组建了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创新联盟,支持各类企业推进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有12个国家级质检中心、26个省级质检中心、市级研发中心1705家,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质检中心、国家级家具质检中心、电子商务跨境贸易质检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同时,我市还筹建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24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42家,获得专利授权10372件,“郑州制造”正加速向“郑州创造”跨越。

政策红利释放,企业积极性得以激发。2013年,我市企业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6项,“郑州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市质监局服务标准化工作经验在全省获得推广。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首届中国质量奖的提名奖,新增2家省长质量奖企业,至此我市省长质量奖企业总数达到10家,位居全省首位;5家企业获得市长质量奖,60家企业68个产品获得2013年河南省名牌产品和服务名牌称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速度有极限,质量无止境。新形势下要走出一条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少污染的效益型发展道路,质量工作已经成为一个提纲挈领的关键抓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女裤、速冻食品、宇通客车等标签产品,到今日一张张令人惊艳的“国字号”名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从知名工业产品跃升到优势产业集聚,我市经济发展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作为保障经济发展的依托和基础,与之相对应的质量体系,同样需要加快提升速度。

去年11月27日,在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座谈会和申述答辩会上,我市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通过申述答辩,并在今年年初,成功获批创建,质量提升通道再次向上延展。以此次创建为载体,去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大投入,锐意改革创新,为打造郑州质量升级版衔枚疾进。

立足民生 服务百姓生活

“共建生活品质,共享品质生活”,是我市质量强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连年提升上,即可窥见一斑。

产品质量合格率全国居前。2013年全市重要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93.1%,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蔬菜抽检合格率99.94%,水果抽检合格率99.98%,水产品抽检合格率99.46%,蔬菜、水果、水产品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

工程质量稳中向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小学校舍、大型公共建筑竣工工程合格率100%,市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100%。

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我市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由363项削减至141项,削减64.2%,审批环节压缩61.2%,总承诺办结时限减少79.5%,构建了“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9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城区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群众享受到实惠,积极主动融入,质量工作由监管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2013年,我市开展城市质量精神口号有奖征集活动,群众参与踊跃,一个月时间内共收到城市质量精神口号3484条、城市质量标志70个,通过专家组评审、推荐,经研究最终确定我市质量精神为“诚信立郑州,质量赢天下”。

大学生志愿者也成为质量安全管理服务的新生力量,来自郑州大学等7所高校的首批300名大学生已加入到质量安全志愿者队伍。我市还将质量教育的对象延伸到中小学校,确立了6家企业为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4所中小学校为质量教育示范学校。

创新引领 助推监管高效深入

以计量惠民生,用诚信促和谐,我市积极构筑诚信计量环境。围绕集贸市场、加油站、商店、医院和眼镜店六大领域,开展“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主题行动,创建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单位206家、诚信计量示范单位56家,真正做到诚信计量“为民所知、为民所用、为民所享”。2012年以来,市质监局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民生计量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质量统计分析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质检系统法制创新优秀奖”。

一函通全国,联手保安全,非法食品生产企业无处遁形。自2011年起,市质监局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将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生产单位及其负责人列入“黑名单”,通过挂号信给全国436家地市级质监局、445家地市级工商局邮寄《协查函》。该项创新举措被《中国质量报》评为“质量之光年度地方质监亮点”和2012年度质监系统最有价值工作创新第三名。

除了“黑名单”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餐饮业安装油水分离器、片医负责制社区、新农合经办机制等质量监管“郑州模式”,在全国均引起强烈反响。

创新监管模式的同时,我市还借助信息科技“元素”创新手段,为质量监管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郑州市工程质量监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控平台;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财政投入500多万元建成质量安全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电梯卫士”安装和车用燃气气瓶电子标签管理进程,正在逐步实现质量安全的远程监管、过程监管、实时监管。

多年耕耘,今朝收获。我市正式站到了向质量强市第一梯队进发的起跑线上。作为最关键的创建之年,今年我市质量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在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推进质量强省建设中发挥领头雁作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市长马懿表示,今年,我市将以此次创建为载体,实施“三大工程”(标准引领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品牌带动工程)、“构建四大体系”(质量监管体系、质量诚信体系、宏观质量体系、企业管理体系),让质量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为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为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作出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