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文史杂谈
咏物
绿城杂俎
新书架
民俗
散文
随笔
lh4670
lh468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散文

烧窑匠

宁江炳

生产队里靠近马路边有块稻田,邻村一位姓冯的烧窑师傅看中了这田泥黏性强,黑中带黄,适以制砖瓦,便承包下来。他先雇了几个男工,搭了一块简易的草棚,一侧供工人住宿,一侧做砖瓦作坊,又在作坊边挖了个坑炼瓦泥用;冯师傅又从家里牵来一头水牛炼瓦泥,他的老父亲来帮他挑瓦泥,一切妥当后,招了几个做砖瓦的伙计。一个砖瓦厂便有模有样了。

冯师傅的精力主要是用在烧窑和对整个砖瓦厂的经营上。他烧出的砖和瓦都是青色的,在我们这带乡村青砖青瓦是声誉最好的,所以销量很旺。能做出这么好的砖,既得力于那片田泥,也得力于冯师傅带出的一班高徒。村里十几位后生拜冯师傅学做泥瓦匠,都有了炉火纯青的烧窑技。后来,有几位烧窑高手去外地发展,都成了这个行业的老总。

那时,烧砖瓦用的是柴火,每年暑假,我和姐姐都去砍窑柴卖,柴砍好了堆到马路边,冯师傅会派人来收,先是按斤论价收,后来,改成按立方论价收。我们把大柴砍成一米长,四四方方堆好,收窑柴的人用尺子量量,用小算盘拨几下,就叫我们去冯师傅那里领钱。一个暑假下来,也能赚几十元。

我们砍柴卖很辛苦很累,但砖瓦匠更辛苦更累。一年四季,从塘底挖泥都是靠手挖肩挑堆到炼泥坑里,再和上水,用牛力在炼泥坑里踩出黏性来才能用。为了赚一天几角钱工钱,我跟过3个暑假。两只角呈龙门掌的大水牛耕起田来可以撒着欢跑,可是一踩起砖瓦泥来,就气喘吁吁。瓦泥踩好后用木弓割成一块块,抱进作坊。

那草棚作坊被泥瓦匠们称为千柱落地的柳丝厅,冬暖夏凉。做砖瓦的人成天一身泥,肩挂一件泥肚兜,把泥切成几十斤一块,高高举过头顶,猛地往一个木头框架上砸,力道一定要均匀,否则做出来的砖或瓦不齐全,烧制出来影响使用,影响冯师傅的效益和声誉。我曾试着做过几次,没有一次完整的。

做砖瓦技术性最高的工作要算烧制砖瓦。冯师傅先用生坯建好一砖瓦窑,然后把晾干的生坯砖瓦搬进窑内,砖为底,瓦在上一排排堆放。 然后用木柴烧冷窑,慢慢烘干,去掉水分。到一定温度,就开始烧紧窑,要用上好的木柴。到炉火纯青时,要抓紧封窑放水花冷却,烧过头了,砖瓦就会变形,无法使用;若窑封得太早,就会夹生。这火候二字全凭烧窑师傅一双锐眼把握。冷却时,冯师傅让伙计用竹管从小沟里引一条水到窑顶,让水慢慢渗漏下去。

冯师傅为了节约柴薪,待窑里的砖瓦刚冷却,就打开窑门,从村里雇工和伙计进去搬砖瓦,雇工和伙计们的汗水滴在刚出窑的砖瓦上,嘶嘶作响,冒起一股水汽。只一天时间就把滚烫的砖瓦从窑中搬出。接着又把一炉生砖瓦装窑,可以节约上千斤木柴!

忙完后,男女老少,不论美丑,都成了大黑脸,纷纷扑通扑通跳进小河里,洗个痛快。

上世纪末,那块塘泥挖完了,砖瓦窑将附近的青山都吞没成了瘌头山。政府明令禁止用柴烧砖瓦,随着瓦屋渐渐淡出,煤烧红砖和水泥砖代替了传统砖瓦,我们生产队的砖瓦窑彻底熄火了,不久公路改道,那窑早已不见了踪影,那块地又被整成了稻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