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三处阻工点 两处已解除
核心提示
导 读
以人为本 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打造新郑城镇化坚强支撑
本周两次降温
周六或有小雨
市领导会见银川客人
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
距2014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开幕还有5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产城融合打造新郑城镇化坚强支撑
科学合理产业体系
强化支撑产城融合改进农民生产方式
增加产城融合福祉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快以航空港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

郑 研

新型城镇化系列报道 之一

编者按: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我市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策引领、群众自愿、产城融合、就业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从农村切入、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契合中央精神的独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为更好地推进全市新型城市化建设,今日起,本报推出“新型城镇化系列报道”,对部分县(市)区取得的新成效、新经验进行报道。

新郑,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市,郑州都市区重要组团城市。华南城、中储粮、达利食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星罗棋布,新港产业集聚区等7个产业集聚区各领风骚。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5.3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9%。

金秋时节,我们走进新郑,探求他们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城互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子,探求这片古老的土地在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浪潮中,如何走出了一条不以土地财政为托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明确组团发展定位

突出产城融合方向

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是为了盖楼房、修马路、栽花草,单单去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而是要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据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口聚集潜力强化产业支撑,打牢产城融合的基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

新郑市在全市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要素在平等的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流动。

优化城镇布局,明确构建“两城、两市镇”的城镇体系发展目标。从产业发展实际出发,运用城市组团发展理念,科学配置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建设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推动人口向县城、龙湖新城、薛店镇、辛店镇四个组团集中,将县城、龙湖新城打造成为承载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将薛店、辛店打造成10万人左右的特色小城镇。

按照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调整完善新型社区建设规划。新型社区围绕镇区布点,实行组团发展,几个社区共同构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交通先行,并按照通自来水、通天然气等“六通十一有两集中”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城镇基础建设跃上新台阶。

在全市范围整合用地指标和公共服务资源,向“两城、两市镇”和产业倾斜。以产业基础和常住人口集聚规模为依据,科学合理配置用地指标和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产业发展——就业支撑——刺激消费——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

科学合理产业体系

强化支撑产城融合

与东部沿海地区不同,包括新郑在内的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不强,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必须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产城一体”的新路子。在强化产业支撑过程中也不能撒网式地搞,必须根据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口聚集潜力有选择地开展。

新郑市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调整产业布局,干道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有序推进各类产业向新港产业集聚区、龙湖商贸会展城、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农民特色创业园集中。新港产业集聚区已接纳搬迁企业68家、郑州市产业转移企业36家、新郑市退二进三企业30家。

承接产业辐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商贸物流、食品烟草、生物医药、富士康配套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目前,新郑市二、三产业占比高达96.5%,拥有4个中国驰名商标、3家上市企业、29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已现。

创新管理体制,提升园区服务水平。按照“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每个组团规划建设综合功能服务区,全市统筹配套建设商业、金融、通信、教育培训、行政审批、中介组织等服务设施,使集聚区既有生产配套功能,又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机构套合后的园区管委会侧重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乡镇主要负责社会事务、信访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工作,保障了经济建设与事务性工作兼顾,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创造就业岗位,确保农民就近就业。提出“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模式,新社区布局要求在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区,两公里内至少有一家规模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农民集中结余的建设用地作为特色农民创业园,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净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由乡镇牵头,以社区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为每个家庭创造两个就业岗位。

改进农民生产方式

增加产城融合福祉

让农民能就业,有收入,有保障,实现人的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关键还是人的城镇化,实现农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