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颂轩辕
水调歌头·
黄帝故里赞
炎 帝
塔寺晚钟
新郑县城西门
牛元英:
架起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桥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郑县城西门

本报记者 赵地 高凯 通讯员 靳录

前不久,从朋友处听到发现新郑西门图片的信息,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虽然从旧志上看到过一些对新郑县城城墙零星的记载,但是,这些记载却始终难以形成立体的形象。

在新郑市收藏爱好者尹红健创办的民间收藏展览馆里,笔者看到了这张图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照片,而是一张明信片,一张法国明信片,也就是一张牛皮纸做的普通信封大小,长176毫米、宽125毫米,图上有河流、城墙。据说是一个法国摄影家,从洛阳过来,到新郑的时候,当时的西关双洎河上没有桥,需要摆渡,他是在双洎河上拍摄的。图片下边打着很小的红字:Sien tcheng hsien,Honen 。

拨去历史的迷雾,我们还可以依稀辨认出一些历史的记忆:双洎河上驰来了一艘乌篷船,前后都有划板,动力还是人工的,走下船来,可以看到两个洗衣的男人和女人,男人光着脊梁,有五六个人在修理着船具,也可能是渔网,有一个人在挑水,有两三个人在河边高地上观望,是在等自己的亲人回来?

城墙在河道部分已经冲毁,通过一个斜坡可以走上城墙的砖砌护坡,坡上有几处低矮的屋子,有瓦顶的,也有草房,可能是仓储或者是搬运工人的住所。通往城墙的关口,有一处岗楼,有专门的护卫人员,负责检查过往行人的证件。城墙有六七米高,城上有垛口,有一高一矮两所瓦房,左高右低,城内高大的树木超越城墙向城外的人致意,拱形的城门约有两米高、一米半宽,门头上方雕有图案。

县城西门,笔者问过几位九十多甚至上百岁的老人,都说没有印象,可见这张图片拍摄的时间应该有一百多年。据收藏者说,是在法国发现的,夹在一本书里,可能是作为书签用的,一位新郑人用高价买来。

新郑县城城墙究竟修于何时呢?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在建制志中记载有:今县城旧志:明宣德元年(1426,距今589年),知县朱佩修筑邑土城,周围五里,高一丈五尺。后经知县郑贤、戴锡、桑伫、邵鹤年历次重修并有扩建,但是仍然为土城。

新郑县城城墙什么时候改为砖墙的?是在隆庆四年,也就是1570年,知县匡铎因西南隅城啮于水,请修之。城成,围六里,高二丈,广一丈五尺,四门各建楼置额:东曰宾旸,南曰恵济,西曰钟嵩,北曰拱辰。各有月城。又于东西建望楼二,东曰焕璧,即魁星楼也。西曰观澜,饬外墉作门形,以迎水势,建楼其上,今已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城门叫钟嵩门,取西望嵩山,钟灵毓秀之意。

新郑城墙毁于何时?第一次毁于明末,旧志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十二月初八日,流寇李自成攻城,三日城乃陷,贼尽去其垛。至次年二月二十二日复至,杀掠无算,城毁过半。六月攻汴,又寇新郑,城陷。寇平,毁殆尽。从毁城垛,到城毁过半,再到城毁殆尽。新郑城墙已经从人们眼前消失了。

从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经过六次修缮,新郑城墙仍然巍然屹立。直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2月至3月,为防日军飞机空袭,县政府令各区分段拆除县城城墙。3月22日(乙卯年二月初二),日军9架飞机飞越县城上空,投弹50余枚,炸死拆墙百姓20余人,炸毁一些房子。新郑城墙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