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散文
掌故
新书架
域外见闻
阅汉堂记
散文
lh5b41
lh5b6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散文

花 露

王太生

花露,花上的露水。

张岱《夜航船》载,“杨太真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凌晨,至后苑,傍花口吸花露以润肺。”可以想象,杨贵妃当年以胖为美,在宫中饮酒纵歌,一场游戏,一场宿醉,醉入花丛,以手攀枝,微张樱桃小口,花枝一阵乱颤,以花露解渴。

花露,一开始就与酒有关。头一天晚上,老酒吃多了,口干舌燥,头重脚轻,若换到我等俗人,哪有雅兴去饮那花上露水?

花露多生成于夏秋两季,晨昏旦夕,昼夜温差,水汽凝结,太阳一出来,清风一阵摇动,璞然纷落,迅即风干蒸发,喻示美好的物象,存世短暂。

江南人家有收集花露浸茶的习俗。《浮生六记》中,芸娘在“夏月荷花初开时,以纱撮茶叶少许置花心,天明取出,以泉水泡饮”。那少许新茶,大抵是碧螺春,姑苏临太湖,明前茶是有的,茶泡前,先以花露浸润嫩芽,茶遇水,香气在紫砂壶中袅袅释放。

荷叶上的水珠,不知道算不算花露?不过,我倒以为,像牡丹、芍药、蔷薇之类,叶瓣之滴,是小众的,在园林里。再说,杨贵妃也不大可能去饮那篱笆墙上牵牛花上的清露。荷叶的水珠,才是大众的,在旷野之上,大俗而大雅。我到乡下看野荷,和朋友坐在荷塘边,用荷叶包猪头肉喝酒,面对一张铺展恣肆的硕大荷叶,看几颗露珠滚来滚去。

还有牵牛花。徽州古村,山间昼夜温差大,水汽凝结。一户人家小院的门头上,垂挂着一缕碧绿翡翠,像从前的大辫子。这条“大辫子”上点缀细细柔柔的牵牛花,花露窸窣晶莹,倒与粉墙黛瓦的色彩、意境,搭配妥帖。

花丛植物间,有小昆虫,它们眼神清亮,饮天水而生,鼓翼而歌。一个人的花露,有对水墨小品的意境期待和精神渴求,把盏临风,悠然自得。

古人饮花露,屈原《离骚》早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饮的是神仙气,图的是心灵的干净、快活。然天地之间的花露毕竟有限,就在日头喷薄欲出,红尘滚滚之前,太仓促了。

民间有玫瑰花露的做法,将玫瑰放入水中清洗,砂锅中的水煮,花色变白,汤有红色,加入蜂蜜。

蔷薇露,古人取其花,浸水以代露。唐代冯贽《云仙杂记·大雅之文》里说:“柳宗元得韩愈所寄诗,先以蔷薇露灌手,熏玉蕤香后发读,曰:‘大雅之文,正当如是’。”那时候的净手焚香,已到了顶礼膜拜、出神入化的地步。足见唐宋年代,对一篇文章和背后那个写字人的敬重。

当然,饮花露,终是绕不开酒。我到外地访友,席上有“花露烧”。闻听此名,感觉一半是露水,一半是火焰,但花露烧入口绵甜、醇厚,色微黄,存放日久,呈透明的琥珀色,绵中藏刚,后劲十足,我喝后有飘然欲仙之感,有点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

有浅露,亦有重露。“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布衣粗疏的简单生活,日子过了八月十五,露水越来越重,凝结在花上的,当然为花露;凝结在狗尾巴草上的,便是草露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