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聚焦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 郑州)1/2016-05/23/07/2016052307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遗址公园将考古成果推向社会
郑州是考古发现的文明古都
考古学发展的里程碑
考古是为先人“招魂”
期待中印考古合作
郑州考古还可“大显身手”
走向大众不等于考古娱乐化
学术研究不能躲在象牙塔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期待中印考古合作
——访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所所长
桑杰·库玛尔·曼纽尔

——访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所所长

桑杰·库玛尔·曼纽尔

22日下午,见到曼纽尔时,他刚刚从洛阳龙门石窟回到会场,虽然满脸疲惫,但他仍然很兴奋,他用一天时间,参观了很多心仪已久的地方: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和塔林、洛阳龙门石窟,这些佛教界的文物胜地让他收获满满。

“这次考古大会,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积极参与遗产保护的学者提供了平台。”曼纽尔认为,积极分享、交流相互的研究经验,对后续的考古发掘工作至关重要,尤其应该加紧对金石并用时代以及早期农耕时代的文化研究的交流。他一直期待中印未来在考古领域的合作。

据了解,走进印度是中国考古国际战略的重要一环。印度考古调查局在印度东北部与早期佛教遗迹相关的各地一直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中国计划与其合作,在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的萨尔纳特,即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进行联合考古。

令人兴奋的是,中国考古学家有望在今冬首赴印度,对其早期佛教遗址进行考古,这项“前所未有”的考古项目计划持续到2020年。

曼纽尔介绍说,从公元1世纪到10世纪,法显、玄奘和义净等众多中国学者和僧人等到印度朝圣,玄奘和义净还是那烂陀大学的学生。他们的游历记录成了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佛学家等研究人员的重要资料。据此,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之前消失的佛教遗址。

在曼纽尔看来,唐朝僧人玄奘历经艰辛,从彼时的“天竺”将佛教真经带回华夏大地的1300多年后,中国的学者亲赴印度考古,寻找、触碰和保护教科书中的遗存,这将是世界两大文明古国跨越千年的真正握手。对研究在全世界拥有广大信众的佛教而言,这也是意义重大的探源工作。

曼纽尔表示:“我们需要朝着共同的价值继续前进,追逐着我们共同的战略利益,以求更好地解决考古学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