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折的爱恨情仇 王国华 很久很久以前,我做过一件好事。在农村的乡路上,一头拉着大车的骡子似乎受惊了,飞快地跑过来,后面一个农民追得气喘吁吁。我毫不犹豫地冲过去,一把拽住骡子的缰绳。骡子跑得太猛,缰绳顿挫了一下,把我的手勒得生疼。农民伯伯追到跟前,接过缰绳,看了我一眼,拉着车走了。我低头一瞅,手掌稍微出了点血。可是,可是农民为什么不感谢我一下?干体力活的人,情感粗粝,这个我能够理解,但起码的礼貌你要有啊。我的行为相当于早些年的勇拦惊马,制止了一个可能发生的巨大事故。你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听者大多会“啊”一声,说,“好,不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他们的反应与我的期待着实有一定差距。我期待什么呢?探究内心,应该是他们的一惊一乍,肃然起敬,集体向我鞠躬才好。但他们没有。 依然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向我描述路人甲的卑鄙龌龊。路人甲在最困难的时候找他救助,吃他的喝他的,但当一个晋升机会摆在两人面前的时候,那人毫不犹豫登着他的肩膀爬上去,还在背后说他坏话。讲述者气得满脸通红:“他翻脸不认人”,“他狼心狗肺”,“他会得报应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路人甲还在安然过他的日子,似乎没有遭过报应的迹象。 看上去有点悲剧。你付出汗水与鲜血,他一句“见义勇为,还不错”就是中肯的评价了。你一路高歌,跋山涉水,呼哧带喘,他一句“辛苦了”就把你敷衍过去。你还能怎么着?谁会陪着你细致入微地哭,一口一口舔舐你的伤痂? 路人甲的“恶”也是这样。你认为那个伤害你的人罪不容诛,在另外一个人眼里,路人甲也就是“不怎么样”,再严重点,不过是“这个人心眼小,离他远点”。如此而已。而那个揭露他的人,在我这里还落个“愤世嫉俗”的标签。“愤世嫉俗”跟“不怎么样”相比,一个中评,一个差评,其实没差多少。 我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你的爱恨情仇在旁人那里都是要打折的,甚至春风过驴耳,空若无物。你自己的“好”,如果在自己眼里是一万分,在别人那里也就八十分。“嗯,这个人不错”,完了。妨碍了你利益的人的“恶”是一万分,罪不容诛,在另外一个人眼里,坏到可能还不到六十分。差别能这么大吗?能。讲个故事给你听。一个大学生报名参军。面试者问,你有学历吗?大学生自豪地回答:“我是环境科学专业,回回考试全班第一,对空气污染有过专门研究;我还自学了经济学专业,考取了双学位,毕业论文题目是……”,话没说完,面试者拿过一张纸,咣当盖上一个章:“识字”,说,好了好了,通过。 我的爷爷八十二岁去世。在我眼中,他一辈子老老实实,与人为善,帮人助人,直接间接受他恩惠的人总有百八十个,他简直可以上中国好人榜。但几年之后,村子里只剩下他的名字,等这两三代人过世后,他的名字也没人记得了。像他这样的人应该还有一些吧?自然,那些大恶的人也不少,而这些善与恶,一点点被抹得差不多了。 每个人对别人的感受都是麻木的,缩略的。他有自己的事需要关心。你的事,你的体验永远无法让他感同身受。你在他那里是个过客,可有可无。大家经常谈论这样一句话:单位离了你,还能不能玩得转?结论惊人的一致:离了谁都照样运转,不信你交一份辞职信试试,看能吓唬住谁,人家也许巴不得你快点走。 认知的错位,不被认同不被理解的焦虑,或许源于自己没得到相应的回报。你努力了一宿,辛辛苦苦把这个方案做好了,放到同事那里,他看看说,哦,还好。你是希望他认真读读,读出你的失眠,读出你的血丝,读出你心路的纹理。但这怎么可能呢。你是个模糊的人,被打折的人。这是悲催的人生还是无奈的人生? 不管怎样,在别人那里你都是淡淡的人生。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