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郑之名
全省人口5年增加285万
2016中国(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开幕
电网进入度夏模式
优先保障居民用电
市直机关老干部
运动会上展风采
省环保督察组进驻我市
推动环保重点工作开展
昨日凌晨突降暴雨
防汛启动二级响应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之名
郑国车马坑
宋陵
郑州城区的商代王都城池
郑县火车站景观

郑州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新娇 赵柳影

核心提示

这里是郑州,是河南,亦是中国。

这里是天地之中,文明之源。3000多年前,周公在这里测定天地之中,“中国”一词也源自这片土地的历史文献……

这里是交通要道,东西相贯,南北通达,公路、铁路、高铁、飞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这里是商城肇始、产业之城,古商城遗址横亘市区,新商战烽火点亮神州,现代产业五湖勃兴……

这里是生态之都、幸福之城,古之大象出没,现代地绿水清,文化文明滋润,百姓安居乐业……

这里,就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城市——郑州。作为一名郑州人,你是否认真阅读过郑州,是否认识郑州、了解郑州?认识、了解和关注,是热爱的开始。热爱之后,需要理解、参与和支持。

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及“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重磅推出《郑之中——讲述郑州》大型系列深度报道。报道分《地之中》《郑之名》《商之源》《交之通》《业之兴》《国之重》《绿之行》《民之利》《礼之成》《梦之圆》十期,为您讲述古老郑州的历史文化、文明传承、产业勃兴和沧桑巨变,讲述未来郑州的似锦前程和百姓梦想。

从这里,我们读懂先辈,读懂父母,读懂自己;

从这里,我们讲述郑州,读懂郑州;

从这里,我们读懂河南,读懂中国……

时光不停流逝,街道依旧喧嚣。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恍惚间,已经3600多岁了。

3600多年来,她辉煌过,也败落过;她似漂泊无定,大起大落,但她一直荣辱不惊,淡定从容,任时光雕刻出她与众不同的非凡个性。

作为郑州人,我们知道,她是八大古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可对于这座城市来说,她的名字如何得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嬗变?知道的人似乎很少。

其实,一座城市的名字,有时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更多的是一个城市性格的体现、气质的传达,甚至还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人、时光的雕刻者。

您瞧,“郑州”一名,就如这座城市一样,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时沉时浮。从她身上不仅能看到远古的锈迹斑斑,也能窥到现代的霓虹闪烁。

城起

“要说郑州的名字,首先我们得知道城是怎么来的。”长期研究郑州历史的历史学者、郑州市文物局原局长阎铁成说,中国的城市便是从郑州筑起,郑州历史上的城具有开创性与奠基性,这在当今中国城市群中绝无仅有,即使在世界城市群中,郑州也是年龄最长的城市之一。

“她不是城市的父辈与祖辈,而是达到了远祖的辈分。”据阎铁成介绍,历史上,有三个城具备了里程碑的意义,一个是5300年前在郑州诞生的西山古城,一个是4300年的古城寨古城,再就是3600年前商汤立国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的都城亳都。

据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构筑城池的国家之一,西山古城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板筑夯城。

西山古城位于郑州城区西北20余公里的邙岭临河岗坡之上,由大型环壕和城墙组成,环壕为人工所挖,城墙用板筑法夯打而成,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板筑城墙,是当时中国建筑技术最先进、北方地区时代最早的城址,其建筑方法、形制结构,特别是功能布局及所具有的双重防御设施,显示了巨大的进步和创造力,不仅揭开了郑州城市发展史的序幕,也开启了中国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

自那时起到秦汉,郑州先后出现40余座古城,是这一时期全国古城数量最多的地区。而古城寨古城在今日郑州西南40公里的新密古城寨洧水河畔,体现出很高的筑墙技术,城中发现了大型廊庑式宫殿基址,为中国廊庑式建筑的最早实例。古城寨城池是中国4000年以前古城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城池,它所具有的中央廊庑式宫殿布局成为中国延续数千年连绵不断城池建筑布局的“母体”,在我国筑城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这个时候,“郑州”这一地区还没有名字,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行走,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出现了,它就是3600年前商汤立国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的都城亳都。在商城发现了外、中、内三重相套城墙,那庞大的地下宫殿,那些得以面世的青铜鼎、用以交换商品的贝币,以及商城 出土的带有“ 亳”字的 陶 片等久远的历史遗存,为我们传递着远古的文明信息。

郑州人代代承袭沿用,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3600余载,城址不移、人脉不息,至今仍为繁华都市,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孤例,堪称中国城市文明发展的滥觞。

在如今的郑州中心城区的地层下,埋藏着自殷商以来3600年中国历史的层层文明,这在当今中国城市群中绝无仅有。

每天,在绿树环绕的紫荆山公园、商城遗址公园,都活动着前来休闲娱乐的市民,他们已与这块土地、这其中的历史融为一体。郑州市作协副主席、郑州古都学会理事赵富海先生是一个“老郑州”,与身边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同, 每次路过紫荆山路与城南路的商城遗址时他都会驻足看看这儿的古城墙,在郑州市紫荆山路两旁,市文物部门正在对城垣两侧断面遗址进行保护性建设,从商代直至明清,每个朝代的建筑痕迹都在上面清晰地展现。对商城遗址的前世今生,他都稔熟在心。他的脑海里,存储着古都郑州的风云际会、人文故事。 (下转六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