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人的必要风范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
苏东坡的洗儿诗
久食黑豆生发养颜
你的“生物年龄”有多大
“正月里不剃头”的背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苏东坡的洗儿诗

于学刚

屡遭迫害、官场失意的苏东坡年近50岁时,小他26岁的爱妾朝云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遁儿。老来得子,当然应该高兴,于是在生下三天举行洗礼时,苏东坡写了一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南怀瑾批评这首诗为:“可笑。”还说“世界上哪有这种事?生个儿子又笨又蠢,像猪一样,一生中无灾无难,一直上去到高官厚禄,这个算盘打得太如意了。如果当苏东坡的老师,这一首诗前三句可打圈圈,末句不但打三个×,还要把苏东坡叫来面斥一顿。”

我在这里为苏东坡叫屈。凭着苏氏家庭的遗传基因,苏东坡明白自己的儿子是不会“愚且鲁”的;从坎坷的人生来看,也不会“无灾无难”的。难道他会“可笑”地说出异想天开的呓语吗?不,这首洗儿诗是苏氏幽默,诗题明明标出“戏作”,这很容易理解。

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不会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装糊涂而保全身的先例:春秋时代的卫国,有个大夫宁武子,他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从卫文公到卫成公,无灾无难地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孔子道出了个中原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即“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会装糊涂。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糊涂别人就做不到了”。

苏东坡要儿子“愚”,是为儿子设计的一种人生策略,就是学习宁武子的“愚”,也就是老子的“大智若愚”。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苏东坡明白自己就是因为太过突出,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要儿子隐匿锋芒,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摘自《杂文报》

隶书:一波一磔启今文

马跃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的异体字而推行小篆,但小篆弯圆缭绕,笔画复杂,书写不便。为追求效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少用小篆,多用隶书。

到西汉时,隶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书写“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到此步入定型期。

东汉时期,统治者尊崇儒术,大力兴办文化、艺术、教育事业,隶书迎来了辉煌。当时,书法被列为官吏考试标准之一,刺激了隶书学习。光武帝之后,东汉诸多皇帝好学善书,使得习书之风遍及全国。

东汉盛行刻石树碑之风,碑石多由书法名家书写,出现了许多碑刻书法杰作,如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存于陕西西安博物馆的《曹全碑》等。此时的隶书作品,或沈古遒厚,或秀逸多姿。“蚕头燕尾”的波磔充满律动,洋溢着优雅的线条美。

经过东汉的巅峰,隶书从魏晋至明朝,历经1400多年的低谷期。从魏晋之后,楷书取代隶书占据主流。书法家虽善于隶书,但夹杂了“楷法楷式”。

唐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学艺术事业显露勃勃生机。唐代几位帝王喜好书法,太宗以行书刻碑《温泉铭》,武则天以行草撰写《升仙太子碑》,而唐玄宗李隆基则擅隶书,其笔画丰腴,开唐代隶书新风。

书至清朝,金石考据学兴起。书家搜集和学习汉碑,直接取法汉碑隶书,研习汉碑渐成风气。至乾嘉时,隶书盛行,再现复兴之势。

清朝书法名家辈出,如以颜楷入隶的伊秉绶,以吴碑入隶的金农,以篆笔入隶的邓石如,表现出前无古人的创造精神。其中,邓石如被视为隶书复兴的中坚人物,其书艺备受世人推崇。他精于正、草、隶、篆四体书,又能融会贯通。他的隶书雄健古茂、豪劲浑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笔画“中截无不圆满遒丽”,被时人奉为“神品”。

摘自《人民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