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4版:根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打造文旅小镇 建设美丽西城
以“五个龙湖”为统揽打造郑州南部魅力新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融入中心城区 做强根亲品牌
打造文旅小镇 建设美丽西城
城关乡
城关乡文旅小镇鸟瞰图

就在一个月前,第二届白居易故里文化节系列活动在白居易出生地——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圆满落幕。名家书画展、古玩展示、戏曲演艺……借着正月里的喜庆劲儿,城关乡的老百姓热热闹闹地给大诗人过了一个生日,也吸引了省会不少市民前来观光旅游。

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开始凭借着区位交通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退二进三”,积极承接市区产业转移及黄帝故里景区辐射,朝着“融入中心城区、承接故里辐射,做强根亲品牌、打造文旅小镇”的目标奋进!

老工业基地凤凰涅槃

曾经的城关乡,是新郑市当之无愧的明星乡镇。

上个世纪90年代,依托电厂及干线公路优势,城关乡工业发展迅速,形成西关工业园区及服装城,培育了一毛、二毛、金德恒、轩辕陶瓷、糖厂、瓜子厂等一大批知名品牌,镇区知名企业20多家、各类企业近200家,是新郑市率先实现财政收入过千万的乡镇。

但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关停西关老电厂等能耗大、污染高的企业,西关老工业园区内大量企业停产,曾经辉煌的企业被市场淘汰,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迟缓。

时代的弄潮儿,又怎么会被时代抛弃?

2014年以来,城关乡积极贯彻落实新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县域经济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西南部区域”的战略,以西关老工业园区旧城改造为契机,率先在郑州市启动旧城改造,通过政府融资平台,盘活了建设用地,腾笼“待”鸟,为新郑市产业布局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支撑。

“翻身仗”不好打,但西关老工业园区异常倔强又坚决地打响这一仗。

近两年,城关乡先后启动西关老工业园区旧城改造、镇区土地整理和省道323沿线升级改造,实现西城大桥和郑韩路西延建成通车;完成7.1公里长的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双洎河景观建设通过规划,真正实现城关乡镇区与新郑中心城区融合。

西城大桥通车一年多后,城西区大项目落地不断,城关乡焕然迎来新生——

2016年,城关乡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29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259万元,完成主要工业增加值10.6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5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4亿元。乡域经济实力位居河南省百强乡镇第45位,被郑州市评为乡域经济发展“十快”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二十快”乡镇,先后荣获省文明乡镇、郑州市卫生乡镇、新郑市跨越式发展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三板斧”掀起改造浪潮

老工业园区想发展,换“思想”比换“衣裳”更重要,更能深度改变内在。

“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改变西关老工业园区,从而倒逼区域范围内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并形成改造浪潮,最终利用繁荣产业解决群众就业,使老工业区焕发青春与激情。”城关乡党委书记马东亮的话掷地有声。

城关乡打出的“第一板斧”是借风生水起之势,围绕三河环绕谋发展。利用南水北调运河、双洎河、杨河三河环绕的环境优势,紧邻中心城区,连接西南部乡镇的区位优势,干道交通优势,通过构筑比中心城区更宜居的环境来吸引人口聚集、企业入驻。在运河以东核心起步区7平方公里区域,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服务功能,为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搭建好平台;在运河以西区域,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开发具有农耕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园,并依托运河生态环境,招引养老、养生服务项目,形成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链的重要区域。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第二板斧”是完善交通道路管网,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年。按照“多部门协调、多渠道聚力、多措施协同”的原则,实施“修百里路,亮千盏灯,暖万民心”工程,彻底解决“地不平、灯不亮”问题。实施镇区截污干管、给排水工程,并统一集中排污,建设污水处理厂,对行政路、蓝晶路等镇区主要干道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区域承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郑州市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新郑市城关乡建设项目,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林网建设工作力度。按照“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要求,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改善民生,让人民有幸福感。这“第三板斧”是惠民生、解民困、暖民心,打造民生改善跨越年。围绕教育工作、围绕镇区文旅小镇建设,谋划中小学、幼儿园升级改造等工作;围绕青年就业保障工作,以镇区综合开发为依托,促进群众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持续扩大城乡养老、新农合、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城乡低保、社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围绕老年养老服务工作,加强和完善敬老院、托老站建设,全面推行城乡新型养老保险,让更多的6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力争参保率达98%以上,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60%以上。

文旅小镇建设步履铿锵

马东亮表示,未来五年,根据新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承接市区产业转移及黄帝故里景区辐射,城关乡将按照“融入中心城区、承接故里辐射,做强根亲品牌、打造文旅小镇”的思路,结合自身实际,在规划上以运河为界,运河以东“退二进三”,老西关工业园区镇区核心范围内,打造以姓氏文化为核心的文旅小镇。

曾为人先、敢为人先的城关乡人,再一次找准了路子,再一次迈出铿锵的步伐——

为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城关乡将按照“产业退二进三腾空间、项目实施落地活存量”的思路,依托融资项目,力争实现镇区剩余企业、临街商户和周庄村征迁清零。在此基础上,在镇区7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腾笼换鸟”“退二进三”,通过建设低密度高端住宅,突出文化资源、文化符号的唯一性,创新寻根模式姓氏文化产业,促进沿河文化资源相互渗透,吸引人口聚集、企业入驻,从而引发相关配套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转型,规划建设农民创业产业园,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就地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实现“离地不失业、保产又增收”。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共进,奋勇者争先。

站在美丽的西城大桥上望去,三水环绕的老工业基地上,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田园乡镇正在蝶变起航!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