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诗人余光中病逝
斯人已逝 诗情永存
借我唐诗三百 还你煌煌大唐
与刘涛雷佳音蔡国庆一同畅游历史长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斯人已逝 诗情永存
——追记“乡愁诗人”余光中

本报记者 秦 华 文 李 焱 图

昨日,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的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集体追悼。这位曾为本报题写“中原宏音,闻于全国”的老者,曾于2014年5月底首次来到河南,兴致勃勃地在这里开启了为期9天的“中原寻根之旅”,斯人虽已逝,他却将“乡愁”种在了每一个人的心田,而他的思想,也将穿越生死,继续滋养这个世界。

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几十年来,余光中的《乡愁》被海内外中华儿女广为传诵。

在余光中看来,乡愁是包括历史和文化在内的对整个中国的眷恋,2014年5月29日开始,余光中先生和绿蒂、汪国真等人走进河南,开启“中原文化寻根之旅”。 “你如果离开河南十年,再回来,很多东西不一样了,但你依然有‘乡愁’。”但他希望,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也不要有到唐诗、宋词中去寻找故乡、寻找“乡愁”的那一天。

“余老先生是非常出色的诗人,他的诗具有典型的中国诗歌的美。很早的时候,有次我听罗大佑演唱‘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当时听了觉得歌词真是太美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余光中先生填词,诗人的语言美的程度,不是一般的作家能够写出来的,好的诗歌是一种美的教育。”省作协副主席乔叶说,先生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诗歌依然在陪伴、滋养着读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又一直陪伴着我们。

深深陶醉于厚重中原文化

“我千里迢迢来河南,是因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我21岁前生活在长江以南,之后离开大陆,所以对北方缺乏了解。但是河南的许多城市,像郑州、开封、洛阳等,多次作为都城,很多中华文化都是通过这里慢慢传播到全国各地去,所以我对河南感到既亲切又有点陌生。”初次踏上中原大地,余光中就深刻地感受到了河南丰富历史,足足在河南逗留了9天之久。

杜甫故里是河南之行先生点名要参观的地方。“我一定要来杜甫故里看一下,故里和故居不一样,故居只是短暂居住过,而故里是杜甫的根,来这里很有意义,是很难得的机会,我来到这里向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致敬。”余光中曾饱含深情地说到。

博大精深的中原根文化令余光中深深陶醉。除了杜甫故里,河图洛书发祥地也让他流连忘返,其对洛阳龙门更是神往已久,回到台湾后,在86岁高龄之际创作了长诗《卢舍那》。这是其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一首长诗。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鼓与呼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生存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独有的时代属性。余光中一生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他曾说:“两岸的文化本来就同源同种,在基本层面是一样的,两岸文化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分裂。”

先生曾在多种场合说过:“我们需要回头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有责任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发扬下去。”先生也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地区有很多中华文化被荒废,现在年轻一代有义务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保存或者追求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发扬下去。

“凡我们中国的心灵都会共鸣。”余光中先生生前曾如是说过,虽然这句话是他在说古代经典的唐诗宋词,但用在余先生身上也非常合适。斯人已逝,诗情永存,愿我们的心灵与先生留下的精神永远共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