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向这样的基层考古工作者致敬
张伯驹: 百代高标 千秋丛碧
用眼睛聆听 世界的女孩
赏 树
刘恒: 写作就是用文字表演
缘深缘浅 我自安然
古人读书刻苦到什么程度
四方食事 至味在心间
防晒霜指数不是越高越好
各国如何礼遇退役军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四方食事 至味在心间
文化中国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近期,全国多地餐饮行业纷纷出台制作准则,西安肉夹馍、天津煎饼馃子、武汉热干面等特色小吃都有了自己的“标准”工艺。于食物而言,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滋味。吃,品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时间的沉淀、人情的滋润和家的回忆。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相比农耕时代,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然而,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烹饪自己的美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

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美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而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

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神奇的“味”字,在中餐中永远都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换句话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是所有中国人最为简单、朴素的愿望。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摘自《舌尖上的中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