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探寻中原遗产 传承华夏文明”展览北京展出
梳理挖掘本土文化 再现丰饶唐诗世界
“修风梨园名家秀”录播
《碟中谍6》曝预告
王晨:关心一切 凝聚成“篆”
电影《小偷家族》 今日温情上映
罗军:闻香识茶韵 解密中国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梳理挖掘本土文化 再现丰饶唐诗世界

本报记者 秦华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诗,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在唐代,郑州诗人创作了无数被人们吟诵千年的美丽诗篇,助推古典诗歌走向巅峰。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郑州诗人个个是诗中神圣。他们的诗,或深情缠绵,或通俗易懂,或关注现实,或绮丽精巧,铸就了不朽的唐诗之魂。

在郑州这块诞生了众多诗歌大家的热土上,有不少人循着先人的足迹,更深入挖掘诗歌文化,带我们走进一个更加丰饶美丽的诗歌世界,我市作家程韬光就是其中之一。他立足郑州本土文化,历经20年创作完成大唐诗人三部曲之《太白醉剑》《诗圣杜甫》《长安居易》及《大宋悲歌》《碧霄一鹤——刘禹锡》等共计300万字。近日,程韬光又历时两年,在《太白醉剑》《诗圣杜甫》基础上精心修订完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精装典藏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再次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缘起 为了兑现一个承诺 历时两年再修订

其实,早在十年前,程韬光的《诗圣杜甫》出版后,就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先是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随后又入选茅盾文学奖,获中国当代小说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优秀图书奖等。

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屠岸先生在读完《诗圣杜甫》后,评价说:“既重视真实的史料,几乎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又通过适当的想象和虚构,避免了干巴、枯燥,只有点,没有线,或者只有线,没有面,把杜甫塑造成一个有血肉、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呼之欲出的伟大诗人形象。更可贵的是,作者的描述,有选择、有重点、有安排,通过杜甫的个体,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描述,烘托了杜甫这个伟大诗人的性格和命运。”

屠岸先生认为,运用浅近文言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能让读者感到更贴近古代和古人,作者对于浅近文言已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屠岸先生不仅对精彩段句给予点评,也指出书中一些不尽妥帖之处,希望再版时能够修正,其治学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这同时也给予了程韬光更多的信心和责任。

回顾起与先生的交往,程韬光充满了感恩:“先生去世前,以九十岁的高龄认真批阅原版的《太白醉剑》和《诗圣杜甫》,并与我数次恳谈,指出原著中一些需要斟酌的地方。他后来又将他的意见一笔一画地写成《真实,是传记文学的基石》寄给我,希望我能够在原著的基础上完成修订,进行勘误。我答应先生,准备用两年时间完成这项任务。”

过程 排除一切干扰,孤独尽头现生机

出乎程韬光意料的是,修订作品比创作作品更让人感到艰苦。

“昔日创作的热情转化为沦入古书堆里的考证,一些自认为正确的写法总不时为历史所推翻。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我与梦中的李白、杜甫讨论诗歌,品味他们的人生。”

如果说,李白、杜甫在用自己的诗歌书写那个时代的精神,用时代来书写自己的人生,那么,作为今人的程韬光,则是在用生命来书写他们的人生。

“白天繁忙工作后,于夜晚回到书斋,努力回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开始查阅浩瀚史料,重读洋洋唐诗。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古人对接,寻找精神的共鸣。相信读者在阅读我的文字中,会体会到其中的辛劳和孤寂;会体会到一个努力去捣毁时间隔膜欲与不同时代伟人精神同在的身影,亦必能体会到一颗不甘心于平庸地度过这短暂一生的灵魂之呐喊!”

人生是艰苦的,对于一个不甘凡俗的人而言,这无异于一场无休无止的旷日持久的战斗。两年来,程韬光抛开俗务杂念,甚至中断了必要的社会交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穿过时间的河流,日复一日与李白、杜甫一起,为他们提着酒壶,听他们感叹人生,寄情山水,或歌或哭;看他们俯仰天地,游历大千世界,舞剑吟诗,悲喜人生……

“即使我不能够完全把握和理解李白、杜甫神圣的心灵、深邃的思想,但通过一些故事的描述,努力地把他们的诗章介绍给读者,就算是对唐诗另外的一种解读方式,相信也是为我们人生提供一份健康的文化滋养。”

即使有如此的思想,现实的创作依然是孤寂的。事实上,程韬光的确中断了一段时间,去写记录郑州历史的《百年德化》。

“就在我考虑过几年再修订《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两部书时,忽然在新闻里得知一直给予我诸多资料和许多帮助的屠岸先生去世的消息。那天,我在泪目中,放下正在创作的《百年德化》,继续修订这两部书……”

信念 立足本土文化 梳理挖掘郑州人文

程韬光的身份很多,诗人、作家、编剧、兼职教授,同时他还是郑州市文联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谈及这些角色的转变,他说,在写了多年诗歌之后,他突然觉悟,最能传承民族精神的绝非帝王将相、王侯权贵,而是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文化的先驱们。抱着“永恒文化,不朽人生”的信念追求,程韬光开始潜心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唐诗。

“《诗圣杜甫》从小说,到广播剧,到话剧,再到影视剧,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一代诗圣的情怀和精神。”程韬光说,艺术是形式,精神是内核,希望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更深入地挖掘郑州的人文精神,根据读者、听众、观众的不同需求,有意识地去创作,才能真正让这些郑州人文精神的瑰宝与不同个体进行内化,从而更好地传播和弘扬这种精神。

“诗圣杜甫出生在巩义,白居易出生在新郑,刘禹锡祖籍在荥阳,死后又归于故土。我时常引为自豪是能与这些先贤们一样生活在郑州的土地上,我的作品也是和这些先贤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对话。”程韬光说,将他们的诗歌和思想结合当下进行诠释和记录,算是为郑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

程韬光一直怀揣着“使一个国家和民族骄傲的,绝非是王侯将相、朝代更替,而是那些创造灿烂文化、推动民族发展的文化先驱”的巨人精神,近些年,他因开创诗人小说写作先河而声名渐起,随着一部部新的作品问世,程韬光也成为国内研究唐朝诗人的知名学者,受邀到多地开讲《李白与文化自觉 》《杜甫与文化自信》《刘禹锡与文化自强》,并在两所大学开设《唐诗美学》选修课。

尤其让程韬光欣慰的是,《诗圣杜甫》被推荐为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碧霄一鹤——刘禹锡》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并成为央视《朗读者》栏目推荐书目。

“刘禹锡是郑州人,死后也葬在荥阳,现在郑上路象棋公园旁边的禹锡园,就是其墓所在。”程韬光说,在名家辈出的大唐诗坛,刘禹锡是一位卓然不群、独树一帜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不同于韩愈、孟郊诗派的尚险求奇,也有别于白居易元稹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他的诗风亦如其人,豪迈劲健,时见苍凉、沉重,但不颓废,更不失坚韧的精神,读来常令人肃然起敬。

“刘禹锡是宏大的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彩篇章,当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唯我独尊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后,恒久地激发着中华民族的正能量。古圣今贤们一脉相传、世代丰富的精神力量,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活水。”程韬光总结说,能配得上“诗豪”的人很多,刘禹锡比苏轼多执着,比辛弃疾多通脱,他是离现实人生最近的诗人,人生态度最少偏执,不高蹈出尘,不哀伤消沉。这种精神,对我们当今的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而我正在创作的《百年德化》,从最初写作开始,就兼顾了剧本的特点,届时,小说和电影会同步推出。郑州百年德化街见证着郑州近现代商业的创业史、发展史、文化史。‘以德化人’的德化街是郑州的商业文脉,‘中’文化的兼容和厚重曾使德化街少了些特质和时尚。”程韬光认为,作为一个郑州作家,他有责任和义务记录下这段历史,为郑州人了解本土文化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