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狐狸和乌鸦》《会唱歌的月亮》《故乡的树》……或许你不知道这一首首歌曲的名字,也不知道它们出自谁手,但你一定在哪里听过——《乌鸦和狐狸》被教育部选入全国9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材,上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唱;《会唱歌的月亮》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列为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指定曲目……这些作品,都出自郑州词作家阮志斌之手。 日前,阮志斌个人作品音乐会还在母校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厅奏响。这位郑州市引进的“特需人才”如何扎根郑州、又凭借什么从郑州走向全国?本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江西小伙扎根郑州 1999年,刚刚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的阮志斌就被求贤若渴的郑州市文化局作为“特需人才”引进。而在天津音乐学院求学之前,他已在江西一家大型企业工作,愣是放弃了领导“提拔”的好意,怀揣着艺术梦想走进了校园。 “从中学开始我就是一个文学青年了,那时候还陆续发表了一些诗歌,即使工作了还‘不务正业’,沉醉在创作的世界里。”回忆起自己的创作之路,阮志斌思绪飘向了远方:“那时候诗歌的读者逐渐流失,我就想在把歌词中鲜活的元素融进诗歌,让诗歌创作走出象牙塔。没想到,1989年我创作的第一首歌词就被《词刊》选中,之后在全省歌曲创作比赛、全国少儿歌曲大赛中获奖,1994年考入了天津音乐学院。” 还是“没想到”,学成尚未还乡,阮志斌就被“引进”到了郑州。 近20年来,阮志斌一直怀着对中原文化的深情,在历史典籍和地方文化的宝库中汲取养分,把自己融入、扎根这片土地,以至于不少人都以为阮志斌是地道的河南人,“我打心底为能打上‘河南’烙印而高兴!” 守着河南文化沃土,阮志斌创作了《大河之南》《中国之中》《河南老乡》《爱在黄河》等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作品,他说:“我把手里的笔当成镐,还会继续刨下去!” 坚持写“人”的歌 在母校60年校庆上举办自己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不仅是为母校“庆生”,也是自己近30年创作生涯的一次总结和回顾,演出作品的选择,令阮志斌颇为纠结,因为他的作品太多。 为何会如此多产、且获奖无数? 阮志斌用9个字总结了自己的创作追求:说人话、写人事、有人味。 “说人话,不说梦话、鬼话,顺顺当当说明白话;不说空话、套话,要说从生活中来的实在话;不说瞎话、废话,要发自肺腑说真心话。”阮志斌一一向记者阐释:“写人事,就是写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写大家的所思所想;有人味,就是写出人间烟火味、人情味、人生哲理味。” 在这种追求下,阮志斌创作出歌词及诗歌1000多首,作品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电视新歌评选一等奖、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河南省优秀文艺成果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一百多项省级以上奖项,关牧村、殷秀梅、毛阿敏、谭晶、戴玉强都演唱过他创作的作品。 从郑州走向全国 “这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是天津音乐学院的骄傲,更是郑州市的骄傲。”郑州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表示,阮志斌是郑州市也是河南省唯一科班出身的歌词作家,“这次音乐会的举办,是对阮志斌创作的激励和鞭策,也期待着以此鼓励更多的郑州艺术家走向全国。” 看到阮志斌的作品,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副主席晨枫评价“阮志斌与众不同的核心,是他在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体现出一种朴素美。他的作品从质朴出发,既体现出一种主旋律,又表现出一种艺术美。” “新时代为我今后的创作写就了全新的命题,我会在对中华文化不断开掘中,融入时代的崭新元素,在今后的创作中写出自己的答卷。”展望未来,阮志斌信心满满又充满敬畏:“写了那么多作品,希望总有一首歌可以温暖大家的心灵!”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