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们离“老有善养”还有多远
何建明: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经常怕冷原因多
特立独行的人
钻石并不“恒久远”
说说关节炎“四兄弟”
歌曲《我爱你,中国》诞生记
好习惯比胶原蛋白更美容
中医调理冬季尿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何建明: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1985年,《中国作家》创刊。这份以刊发报告文学为己任的文学大刊,团结了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并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何建明就是其中一位。

那时,何建明是部队的新闻干部,创作过小说。受《高山下的花环》和《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他慢慢喜欢上了报告文学创作。“自从热衷于报告文学创作后,就再也没有走过回头路。”他说。

报告文学是“行走文学”,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何建明很认同这句话,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也一定是采访、调查的高手。而采访和调查,越现场、越深入,就越好。在他所写的几十部作品中,有近一半是在身处危险和绝境之中采写完成的。

1993年,何建明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告急》,内容是揭露矿难内幕,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作品也因此斩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然而,读者并不知道,当年何建明为了到黑色矿区秦岭等地采访,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深山丛林,甚至被黑心矿主用土枪顶着后腰行走。

“我并不后悔和后怕,因为报告文学作家的社会调查和一线采访,必须像战士上战场一样,没有冲锋,怎可能占领高地?文学写作也是如此,尤其是报告文学写作。”何建明说。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首都,一时间全民恐慌。就在此时,何建明却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冲到抗击“非典”第一线,连续采访、写作。因为无法确定他是否已被感染,因此他的活动范围被无情地限制在了疫情区和医院。那两个月,方便面成了他唯一的食物,长期的饮食单一导致他的身体代谢异常,患上了糖尿病……在这场夺去许多人生命的灾难面前,何建明采写完成了纪实文学作品《北京保卫战》。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举国悲泣,何建明第一时间赶到抗震救灾第一线。2010年,为了采访中国石油在海外战场的风云战事,何建明来到非洲苏丹达尔富尔武装暴乱最激烈的地区,和施工队一起穿越当地民兵武装和政府军激战的炮火线。多年积累和亲历现场让何建明一气写成《部长与国家》,此作品在石油系统与中国工业领域被誉为“红色经典”,后来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奠基者》。2015年8月12日,天津大爆炸震惊全国,何建明跑遍收留伤员的医院,采访了一个又一个伤员和幸存者,以及公安消防系统的官兵,最后采写出催人泪下的长篇非虚构佳作《爆炸现场》。

何建明努力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三次荣获鲁迅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还有国家图书奖等。他被人们誉为“主旋律作家”“红色作家”。因为无论是批判性的作品还是讴歌式的作品,何建明的笔都落脚在直面现实、揭露真相,有力地抨击那些落后的、腐朽的,并以作品本身感动和震撼人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意识。

“听起来这样的称呼和头衔似乎很‘光荣’,但我丝毫高兴不起来!”何建明说,“作为一个记录时代的报告文学作家,可以说,从我第一篇作品写到现在,一直在讲中国故事。但当今社会有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你写正能量的中国好故事,你可能不如写一个所谓‘揭黑’的故事吃香。你写的好故事越多,你有可能在文学圈内越没有地位,这是一个很怪的现象,它因此也让我们这些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人内心感到孤独和忧伤……”

但他并不后悔,更不会停止脚步。40余年来,何建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达50余部,改编成电影、电视的有12部,翻译到国外的有15部。他的《落泪是金》改变了千万贫困大学生的命运,他的《根本利益》被中宣部推荐给全党学习……至今,他仍走在探索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道路上。

摘自《名人传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