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曲廊风荷(国画) 杨天斌
小人物亦有千秋
古老的村寨
春天的温暖
《认识世界》:写给大众的哲学史
对弈图(国画) 闫天友
倾听雨韵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老的村寨

♣卞 卡

我的村子很古老。离开村子前,随家人去祠堂祭祖。那时祠堂廊柱上镌刻的楹联已残缺不全,只有上联“自洪洞迁荥地八百余载”。这表明,老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古荥阳的。古荥阳在黄河南岸,我村在黄河北岸,离荥阳境内的邙山最东端约20华里。“荥地”即今日隶属荥阳市的广武镇,村子为什么隔河相属,没有记载。

村子距黄河直线距离10华里。历史上,我们那一带被称为黄河故道,意味着黄河泛滥后曾在那里滚动。水退后,低洼的地方水流不走,留下片片沼泽,水深的地方聚而成坑,雅称为池塘,据说村里的几个池塘,就是那样逐渐形成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为防止黄河水再度淹没我们那一带的村子,当政者聚群力而修筑村寨,同我村并行的几个村子,都有了宽厚高大的寨墙。再往后,又修了蜿蜒数百里苍茫浑厚的黄河大堤作为屏障,承载着历史,雄踞在那里,保黄河安澜。

打从我记事的时候,我村的寨墙已残缺不全,西边和北边变成了不高又不宽的土岭,而且有几个很大的豁口,只有南边和东边的寨墙还相对完整。据村里一代一代老辈人口传,原来的寨墙不仅高大宽厚,四边都有砖砌的寨门,水来了,堵寨门可阻水进村、盗匪袭扰,从寨门和寨墙上都可围剿。

往前推不知多少年,村内大户人家把寨墙分成了若干段,分而治之。这样做当然有弊端,好处是有了“家”的寨墙就有人专门管理,寨墙不再遭毁坏。

乡亲们勤劳务实,那些有了一段“自家”寨墙的人家,在寨墙和寨坡上栽了许多树,经多年侍弄,都长得高大粗壮。他们还在寨墙上栽植了几个果园。从春三月开始,春风化雨,满寨墙的树开始萌动,继而由嫩绿、浅绿变深绿,郁郁葱葱,缠绕在寨墙上。果园里的花也次第绽放,白的花,红的花,黄的花,紫的花,姹紫嫣红,同满寨墙的绿相辉映,把村子装点得很美。

因为树多,便有很多鸟来栖息,最多的是乌鸦、喜鹊,还有斑鸠、啄木鸟和俗称“吃杯茶”的鸟,有时甚至能见到满身华丽羽毛的鸟,有人说那是凤凰。它们在树上搭建了许多窝,夏天鸟窝被绿叶遮掩着,冬天树叶落了,鸟窝裸露出来,黑乎乎一片,在风雪中迎鸟儿起起落落。

鸟儿成了乡亲们的伴侣,清晨,天刚蒙蒙亮,鸟儿便开始歌唱,有独唱,也有合唱,歌声有的沙哑,有的清脆,有的婉转,有的还拖着花腔。乡亲们从鸟的歌唱中醒来,开始忙碌的一天。傍晚时分,鸟儿归巢了,一群一群的,一边鸣叫,一边在村子上空盘旋。炊烟从一个个农家小院升起,颜色淡淡的,如果没有风,就在村中轻轻弥漫。鸟儿在炊烟中悠闲地飞翔、鸣叫,酷似一幅流动的画,在村子上空飘浮。

我离开村子已多年,世事沧桑,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格局远非我心目中昨日的村子。欣慰的是,改革开放的东风劲吹,神州大地无处不飞花。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形态发生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几座黄河大桥的相继建成,使我村到郑州的时间,从原来的步行再转乘火车需近一天,缩短为车程不足一小时。出行方便了,便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路活泛,乡亲们根据自身条件和可利用资源,书写自己的畅想曲,播撒希望的种子,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说来有趣,我最近竟做了一个梦,昨日的寨墙,寨墙上的树,树上的鸟窝,满天飞的鸟,鸟的鸣唱,果园里的花,池塘里的芦苇,农家小院里飘出的炊烟,全在梦中出现了,而且同我儿时见到的景象十分相近。这能是我的一抹乡愁?如果是,这个乡愁凝聚着我纯真而深沉的情结,浓得化不开的思念令我沉醉!

村子是个大村,两千多口人。我曾想,如果寨墙还在,寨墙上的树依然郁郁葱葱,定会有更多的鸟在那里搭窝栖息,其本身就是一景。还有七八个池塘在村中缠来绕去,略加整治,就能出现小桥流水人家景观。几个池塘中有茂密的芦苇,芦苇收割后,塘水结了厚厚的冰,是天然的滑冰场。冰化了,池塘又成了垂钓的场所。村里还有两座石牌坊,高大威严,矗立在村中央,显示着村子的古老。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村子无疑是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旦有机会,总会依各种契机,离开自己的村子,到外边闯荡世界。但是不管走多远,村子总是自己的根,只要在村子里长出记忆,就不会忘记在村里曾经留下的身影和行走的足迹,还有那些熟悉的乡亲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他们之间发生过的爱恨恩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