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9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奋力开创郑州体育强市新局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百年风华新起点 接续奋斗新征程
奋力开创郑州体育强市新局面
体育强市进行时
郑州奥体中心夜景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
2020国际乒联总决赛比赛现场
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
网球奥运冠军孙甜甜
空手道世界冠军尹笑言
举重奥运冠军李雪英
第十二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幕式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奋发进取的征程中,体育领域的成就光彩夺目。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带领下,郑州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业余训练跨入全国先进行列,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场馆建设日臻完善,体育竞赛活动繁花似锦。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体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如葛新爱、巫兰英、邓亚萍、孙甜甜、李雪英、李昀琦、宁泽涛、尹笑言等,他们成为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和亚洲冠军,为郑州竞技体育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体育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根据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这一总目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指导方针,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生活需要为宗旨,以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城市品质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作为郑州市体育职能部门的郑州市体育局,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绚丽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郑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郑州体育事业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并根据国家当时实施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掀起了开展广播体操的热潮,郑州市的体育场馆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欣欣向荣,国民体质得到了很大改善。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长。郑州市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促进群众体育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市坚决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满足人民对美好体育生活需要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我参与、体育强市我添彩”为主题,大力推动郑州市“全民健身百项赛事活动”“千村百镇系列体育活动”“快乐家庭系列活动”三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随着《郑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极大地推动了郑州体育全面、规范、快速发展,为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每天从早到晚,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街道、社区,都能看到郑州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忙碌身影。长跑、广场舞、毽球、秧歌、空竹、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各类运动项目,演绎了绚丽多彩的群众体育。每年元旦,郑州市万人长跑如约而至;每年春节,“体育拜大年·武术贺新春”等系列迎新春全民健身活动,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每年“五一”“十一”期间,各种比赛活动从未间断……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掀高潮的群众体育氛围,更成为激情郑州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郑州市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6平方米,各类体育场地25138个,体育场地总面积(含学校和社会场地)2029.8926万平方米,体育人口达35.6%。建成市奥体中心,新建区县(市)级全民健身中心6个,全市86个乡(镇、办)建设了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达100%。成立市级单项体育协会34个,经批准成立的市级体育俱乐部84个,基层健身指导站点达4430个,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7066人,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3.7人,极大地促进了群众体育在郑州市的普及和发展,助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竞技体育成绩辉煌气势磅礴

1985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在郑州举行,伴随着运动会的成功举办,郑州体育发展也驶入“快车道”,尤其是促进了郑州市竞技体育的优质发展。

1979年至1990年的各类全国比赛中,郑州健儿共获得金牌298枚。射击、乒乓球、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等少数项目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75至1990年,郑州市第一位赢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葛新爱、中国射击运动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巫兰英、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冯梅梅、多次夺得世界冠军并在第二十五届和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上两次夺得乒乓球女子单打和女子双打金牌的乒坛名将邓亚萍……这些优秀运动员共夺得16个世界冠军,53个国际冠军,18个亚洲冠军,创、破、超世界纪录18项次,平世界纪录5项次,破、超亚洲纪录10项次。

进入新时代,郑州体育健儿在国内外赛场上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郑州竞技体育更加气势磅礴。

2017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河南省共获得15.5枚金牌,郑州市贡献了其中12枚,鼎立中原。

2018年,郑州市向国家队输送的运动员获得6个世界冠军、2个亚洲冠军、10个全国冠军。同年举行的河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郑州市的金牌总数、奖牌总数、总分又一次雄踞全省首位,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2019年,由郑州市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共获得世界冠军6个,亚洲冠军1个,全国冠军20个;市体校2019年输送运动员取得世界比赛1金,亚洲比赛1金,全国比赛5金、3银的优异成绩;市少儿体校2019年输送运动员,共3人5次获得世界冠军,9人15次获得全国冠军。同年,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郑州健儿一举拿下46枚金牌。

郑州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成就了郑州健儿在国内外赛场上屡创佳绩,向世人展示了中原儿女的崭新形象和郑州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郑州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成为中原儿女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

青少年体育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郑州解放后,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业余体校、体育训练班(体工队)和体育运动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成为培养郑州市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骨干的训练基地,其中,业余训练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由郑州市输送至省队、国家队,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大都经过业余体校的早期训练。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青少年体育更是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景象——郑州市青少年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不断健全,青少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青少年体育组织规模持续扩大。郑州市围绕青少年体育工作规划,完善训练体系建设,创办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国家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3个,全市业余训练注册运动员达11500多人。积极推进武术进校园活动,建设了一批校园足球试点学校,着力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为3.42%。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产业示范单位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8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中国体育文化优秀项目1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个。

目前,郑州市已经完成新周期市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市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评定工作,共命名18个单项后备基地和127个传统项目学校,进一步夯实了业余训练工作基础。各区县(市)在青少年体育项目拓展、赛事组织、学校日常体育课的开展上不断创新,金水区、惠济区、高新区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顶级赛事精彩纷呈蜚声中外

每一座拥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都有顶级体育赛事与之相伴,让人不禁想起这个城市的鲜活、多彩和向上……承办国际性、全国性赛事,是衡量一个城市建设水平、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

郑州市以文化造赛事之魂,以专业铸品牌之质,成功举办12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19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2020国际乒联总决赛、WTA P700顶级赛——郑州网球公开赛、郑州国际马拉松赛、世界赛艇挑战赛、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郑州赛区)等国内外知名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增强了郑州的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进入新时代,接连落户郑州的国内外顶级赛事,不仅是众多国内外顶级运动员对决的竞技赛场,更是一场以赛事为名,包含体育、娱乐、文化等诸多元素的盛大嘉年华;不仅是一场国内外宾朋云集的体育盛会,更是郑州向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广阔舞台。

郑州举办的一系列国内外顶级赛事,打开了一个让国内其他城市和世界各地了解郑州的新窗口,这些顶级赛事就像是为郑州这座城市量身打造的一场无远弗届的高品质推介会,让“国际郑”一次次蜚声中外——吸引了全国、全世界的目光,向全国和世界进一步展示了城市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1月在郑州奥体中心举行的2020国际乒联总决赛,成为疫情以来国内举办的首个允许观众现场观赛的国际性体育赛事。郑州体育人紧紧围绕最佳的安全保障、最佳的赛事组织、最佳的接待服务“三个最佳”目标,坚持“赛事要精、活动要简,防疫要准”的原则,以万全准备确保了零失误,以万全之策确保了零差错,以万无一失确保了零缺憾,圆满成功地举办了此项赛事。“国际郑”又一次蜚声中外。2020国际乒联总决赛筹委会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赛事被评为“2020全国体育十佳赛事”。

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成果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郑州市结合自身城市特点,不断发展体育产业,使其从无到有逐步兴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市体育局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要求,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多领域齐头并进带动体育产业升级,以赛事促群众体育消费增长,融合文化、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发展成果显著——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产业示范单位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8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中国体育文化优秀项目1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个,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连续4年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随着郑州市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增强,郑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稳步向前、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郑州销售体育彩票180.53亿元。2016~2019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郑州市体育事业3.026亿元。

回首来时路,郑州体育人因奋斗而自豪;启航新征程,郑州体育人将要接续奋斗谱新篇。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十四五”开启新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确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为郑州市建设体育强市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2021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要求,为郑州体育工作努力开启新征程、再上新台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实现建成体育强市战略目标,将目标付诸落实,把蓝图化为现实,关键在党。郑州市体育局党组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党的领导体现在体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中,为体育强市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立志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新时代,新阶段,百年风华新起点,接续奋斗新征程。郑州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轩坚定而又充满信心地说:“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是最好的选择,辛勤耕耘、勇往直前是最美的姿态。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发扬为民服务儒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奋力开创郑州体育强市新局面,为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体育力量,为郑州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共同奋斗,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本报记者 陈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郑州市体育局供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