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言之高下在于理(书法) 于庆彬
冬来草靴暖
人人虎年鼓虎劲
关注国家粮食安全 反映中原粮仓蝶变
山水画卷(摄影) 何元生
坐忘与发呆
赶 会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赶 会

♣ 张中民

腊月初十那天,如果天气好,我们这些小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时,路过邻居家门口,总能看见那些叔伯婶子们对着一面镜子,在院子里梳洗打扮。从他们搽脸抹粉,或者梳着头发的喜悦神情上,从他们隔着院墙相互打着招呼的语气里都可以感受到,他们这是要去夏李街赶会了。

夏李街是公社所在地,那里离我们村其实并不是太远,五里多地。出村向东走200米,再拐上那条笔直的南北大路,一直走闭着眼睛都能摸到。不过,那时候村北那条河上的桥还没有完全修好,每次去都得绕到河的下游蹚水过去。水不算深,浅的地方刚没到小腿肚那儿,过去河走上二三里地,很快就到了会上。会上的人可真多呀,从街南头的入口到街北头,从街东头到街西头,东西南北各长二里多地的十字街道上人山人海。洋车是推不进去的,只好掏出五分钱存在街口的看车处让人看着,体量庞大的架子车更是休想进去,倘若手上带了碍事的家什在会上行走,是很不方便的。在那拥挤不堪的大街上,你会觉得自己渺小得就像一滴水溶进了大海,一粒沙子抛进了沙漠,一转眼就看不见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在通信不发达的那种年代,要想在会上找到一个熟人,如果不是提前约定好地点,或者迎头碰见,实在是十分困难的。

除了中间留出马路过人,街两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意摊,而且一个挨着一个,都是针头线脑、布匹鞋袜、权耙扫帚、地方小吃、日用百货……猪娃儿市和牛羊市往往都设在会的入口处。人在会上,除了感受到周围的人声鼎沸外,远远地能听到那些猪娃儿的叫声,拉长声调,显得清脆而嘹亮。会上,生意好的应该是布匹摊了,那常常是女人们光顾的地方,她们心里常常装着丈夫和孩子,装着全家人的穿戴。同时,这里也是男女青年相亲撕衣服的重要场所。常常是媒人在旁边跟着,女方在布摊前精心挑选着自己喜爱的衣服颜色和料子,男方则默默地尾随其后掌着钱包,随时做好掏钱的准备。当然,也有那些没定亲的男女青年,平时碍于害羞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便直接见面,只好趁着这种上街赶会的机会,利用人多的场合,双方由媒人在中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传递着信息。双方的亲友,则根据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远远地一边观望,若是中意,再继续接着向下进行。若是不行,早早断了那份念想,然后再做其他打算。因此,这会场也就成了男女青年相亲定亲的地方,赶会自然也就有了一些浪漫的气息。当然,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有一台助兴的戏来凑一凑热闹,那会期就会由一天拉长成两天甚至三天,赶起来就更有意思了。

会上的生意什么都好,什么都卖得格外快,除了一般的大路货外,紧俏的还会闹到疯抢的地步。此外,会上真正生意好的,还应该说是那些卖油条的摊点。一家儿或者两家儿搭伙儿,把一口油馍锅支在会场的入口处,人员按分工不同,有的盘面制作,有的捞油条过秤,有的坐在旁边抽着风箱烧火。油锅里热油滚滚,热气腾腾,早就和好的面团醒在巨大的盆子里,被操作者拿在手中,一揉一擀,在案板上摊成一大张薄饼样不规则的地图,用刀在上边“咔咔”一切,拉起两头往两边一抻,放入油锅,只听得一阵“哧哧啦啦”的爆响,那一指多宽的带了油的发面条条,就在锅里一边膨胀一边着上了金黄的颜色,翻上几翻,炸上几炸,接着用罩沥捞起来控两下油水,摆在那里煞是诱人。于是,就有那些中老年男子和妇女,为了给孩子们捎包儿,或是当中午饭,或是串亲戚,抑或是要回家看望年岁大的老母亲,从隐藏得很深的衣兜里摸出三两块钱递过去。只听得过秤者一声清脆的叫喊:“两块钱的油条好了!”那黄灿灿软乎乎的油条已经被纸做的经子绳捆成一捆递了过来,买油条的提着,像提着一件稀世珍宝,一边嘴里高声地叫嚷着:“让一让让一让,别油着了啊——”一边在会上招招摇摇地走着,引得一街人的目光跟着乱晃。

下午的时候,会散了,赶会的人开始踏上回家的路。远远望去,出夏李街的每条路上都是赶会的人们。看着他们一个个欢欢喜喜的样子,连走路的姿势都有些俨俨的醉意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