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郑州打造国家
先进制造业高地对策分析
做好“两个谋划”“五个坚持”
推进郑州提质进位高质量发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有效衔接郑州乡村振兴的“四个维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做好“两个谋划”“五个坚持”
推进郑州提质进位高质量发展

夏长会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持续夯实基础支撑,加大先进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质进位步伐稳中渐快,但发展进程中短板日益凸显,成为郑州提质进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软肋。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技创新广度扩展与深度延伸乏力。2019年郑州市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236.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04%,低于当年全国研发投入平均水平2.23%。

二是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任重道远。2020年天气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3.01%,但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的《大气中国2020》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努力程度和治理效果方面的排名中,郑州仅位列第97位。

三是制造业升级转型步履蹒跚。全市有近一半的制造企业未完成升级转型。

四是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五是区位枢纽优势未能充分彰显。

六是公共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七是高质量发展缺乏多点支撑。

基于上述短板,建议做好“两个谋划”“五个坚持”,推进郑州提质进位高质量发展进程。

一是谋划好郑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治理。城市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载体。借鉴国内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大格局谋划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治理,为高质量发展规划路径方向。具体是:谋划好由传统管理方式和治理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管理方式和治理模式的转变,谋划好传统产业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变,谋划好驱动引擎由生产要素向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的转变,谋划好产业链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由低向高的转变,谋划好发达与落后并存向共同富裕的转变。

二是谋划好郑州知识集约发展。集中科技创新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攻坚一批急需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一批前沿尖端技术,建设一批现代化集约项目,高效率高效益推动郑州高质量发展跃迁入良性循环的快轨道。具体是围绕郑州18个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谋划布局开放延展型创新平台、高端技术创新、前沿学科专业、高端标志性项目、创新产业园区、产业创新基金。

三是坚持城市创新,凝聚科技支撑。城市创新不仅包括新技术研发、应用和新知识扩散,也包括制度创新和创新生态的培育。坚持城市创新推动郑州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制度创新,培育科技创新生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富有效率地提升郑州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水平,这是城市创新的核心。其次是广聚科技英才,坚持“汇人不倦”。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城市的没落与繁荣,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人力资本的匮乏与丰裕度,而非物质资本的短缺。八方英才的汇聚,将彰显出强大的人力资本的聚集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使城市活力和创新力生机盎然。再次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把握城市创新落脚点,突破城市创新关键点,为城市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清障、积势、蓄力。

四是坚持制度创新。城市是制度创新的载体。无论是深圳的蝶变,还是浦东的重塑,都起步于制度创新,起步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谋划与治理。广东深圳因为制度创新,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40年变成一个全国经济、科技创新、区域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城市。上海因制度创新,一片农田菜地的浦东30年重塑为现代化的东方明珠。可借鉴广东深圳和上海浦东的经验做法,坚持制度创新,高水平建设郑州自贸试验区2.0版,开展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改革探索,为高质量发展培植生态,深耕沃壤。

五是坚持打好“四张牌”。充分发挥郑州区位资源效能,打好“夯基础,兴金融,强制造,促贸通”“四张牌”。加大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力度,深化新基建体系布局,持续夯实郑州枢纽中心基础建设优势。借鉴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发展经验,紧紧抓住金融这个现代经济的核心,建立资本市场,为郑州高质量发展强肌造血。正如邓小平所论断,“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厚实郑州发展底气。实践证明,发达先进的制造业是支撑一个城市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底气。据统计,全球每年7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来自于世界五百强企业。因此,着力培育先进制造新业态,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牢固郑州高质量发展支撑势在必行。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放能级,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和国际陆港新节点,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展现区位优势,推动内联外通、经济双循环一体化发展,促进贸易、物流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六是坚持生态优先,人与自然高质量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郑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坚持生态优先,郑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熠熠生辉。具体是:群策群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城市治理内在动力。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用真功夫绣出郑州生态高品质;落实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系统开展生态修复。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郑州城市发展的韧性,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质朴理解落到实处;科学守护生态家园,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珍爱家园看细微,家园守护看生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看行动。倡导绿色出行、及时关闭电器等活动,加大造林绿化行动力度,开发“液态阳光”、固碳等新技术、新应用,完善生态环保法规制度,用制度守护好生态家园、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郑州。

七是坚持文化创新,提升城市魅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坚持文化守正创新。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商城文化、炎黄文化的底蕴,打造沁润正能量、品韵高雅的文化盛宴,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增添城市内涵魅力。营造文化创新生态。文化创新面向民众,吸纳各方文化英才,接纳多元文化思想,营造新文化、新思想诞生生态,用创新点亮璀璨的文化梦想。强化文化创新顶层设计。对标国际文化名城,以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郑州国际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以中华民族复兴为主题、以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为标杆的郑州大文化体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河百贤祭祖、双槐树“河洛古国”、“天地之中”、商都遗址、古荥大运河、大河村考古遗址等文化项目,让中国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中国考古大会与世界接轨,以中华复兴之路为主题,打造“功夫郑州”、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嵩山文化、河洛文化等知名品牌和高端“文化盛宴”。积极推动郑州文化产业与旅游、建筑、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文化新业态。挖掘风土人文,打造绿城文化特色,以绵长深厚文化底蕴,对话新时代,以文化创新叩响世界文化之门。

(作者系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