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董全云 进济源,我不是为了太行、王屋二山,我是为河。 那条河叫济水,曾经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的济水。 渎,是古人对独流入海的大水的称呼。岁月沧桑,如今长江、黄河仍滚滚东流入海,淮河虽然不再单独入海,却也汇入烟波浩渺的洪泽湖中,唯独那被称为 “北渎”的济水却不知所踪了。 还好千年的文字会说话。撰写于4000多年前先秦时期的《禹贡》说,济水“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汉书·地理志》说,它“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用现代语言归纳这些历史资料,大意是济水出济源向东流去,经温县、荥阳、兰考流入山东曹县、菏泽、定陶、巨野、济宁、济阳、济南等地后注入渤海。其中济南、济宁皆因济水而得名。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细数地理意义上,一条已经消失的大河曾拾起2800公里的悠长,安放于穿越黄河之后的清澈、清廉、清白、清正、清净,打上炎黄子孙的鲜明印记,一种高于伟大的隐忍用特有的禀赋,交汇成婀娜。 济水源头,天坛山上。济水发源于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沇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然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汇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怀着对这条大河的敬仰,也因其神秘的吸引,我们有了这次济源之行。 在一个叫庙街的镇上,有一个红墙绿瓦的大院落,一进一进的古色古香的大殿,无数的石坊碑刻,千年的古柏松林,整个树根做成的大梁,整块石头凿成的怪兽,皇上敕建的碑文亭阁,森严端肃,非常气派。这片古建群就是为纪念济水之源而建的济渎庙,而济源市也因此而得名。 相传济渎庙龙亭后面的北海池地下有泉眼与北海(贝加尔湖)相通,古代在此祭祀北海。公元796年,唐朝鉴于北海远在大漠之北,难于祭祀,因为济水神与北海神同为北方水神,所以唐朝在济渎庙内修了个北海祠,以便在此望祭北海神,故称小北海。北海池中的水极为清澈,水底清晰可见,正应了“济清河浊”的说法。 我知道皇帝是敬山的,却没想对一条水也如此敬重。 唐玄宗封济水为“清源公”,宋徽宗封“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清源善济王”。济水地位竟如此煊赫,相比长江与黄河磅礴的水量,不因弱小而菲薄,把奔向大海当作唯一的目标。 “远朝沧海殊无碍”,纵然有很多艰难险阻它依然坚持独流入海。后来黄河由于改道,将济水一截为二,但在这种情况下,济水的河水仍然相当清澈,并没有因为它横贯黄河就变得污浊。 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济水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一脉济水,三隐三现,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这种情操,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毕生追求的境界。 历代文人雅士赞美济水不与浊流合污、至清高洁的诗词不绝于史。唐代白居易《题济水》云:“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宋代文彦博《题济渎》云:“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清代的尤侗《济渎》云:“众浊我独清,朝宗得其主。”更多的人,面对济水特性和济水精神,托物言志,赞美其百折不挠、润泽万物,使济水成为文学之河、理想之河。 这就是济水。一条河消失了,河的精魂却留下了,潺潺不息。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