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最热的夏天
喝 汤
昙花开
宁静(国画) 许来广
《刑侦机动队》:彰显基层刑警的智慧与气概
温暖的布衣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喝 汤

♣ 张富国

李渔对养生颇有研究:一顿饭吃得舒服,关键看汤。他认为,羹能下饭,亦能下馔,“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有汤下饭,即小菜不设,亦可使哺啜如流;无汤下饭,即美味盈前,亦有时食不下咽”。所以,汤是餐桌上第一佳肴。

饭必有汤:鱼汤泡饭,神仙不换;饭后一道汤,老了不受伤。喜欢喝汤之人,常常行万里路,尝百汤鲜:广东的蛇肉汤、东北的酸菜白肉汤、浙江的三鲜汤、山东的羊肉汤、河南的胡辣汤,鲜美异常,过舌难忘。习俗不尽相同,爱好千篇一律:南方人偏爱原汁原味的清淡,自然爱饮仔鸡汤、鲜鱼汤;北方人嗜好色深油重的浓稠,面汤、牛羊肉汤成了主食汤。

喝汤的习俗,夏、商、周三代十分普及。据载,郑国君郑灵公宰杀大鼋做汤招待大臣。进宫门时,大夫子宋食指一动,便自诩定能品享美味。不料,入宫后只有自己呆呆坐着,案桌空无一物。大权在握的子宋,伸手蘸了郑灵公面前的甲鱼汤,尝一下,吧唧下嘴巴,扬长而去。郑灵公大怒,欲杀子宋。不想子宋先下手为强,杀了郑灵公。一口鲜汤,竟引起内乱,留下了“染指”的典故,第二个手指开始称为“食指”,警示后人千万不要占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

自此,喝汤便有了讲究。过去,住在皇城根儿的,见过世面,佳肴、主食当家的筵席,必有汁水丰盈的汤类佐食,算作流行的饮食习惯。王公贵族自然多了喝汤的习惯,视汤为“灌缝”,以原汤化原食。在李渔眼里,“饭犹舟也,羹犹水也,舟之在滩,非水不下”,汤有利于下饭。只有国宴和贵族家宴,汤是诗意的消遣,精神的滋补。现在想想,当下所谓的心灵鸡汤,当属深悟汤之真谛者。

于是,许多人纷纷效仿,把喝稀饭之类的,统称为喝汤,大有追逐流行的意味,甚至一见面,都以“喝汤了吗”打招呼。白居易任关中盩厔县尉时,在《观刈麦》里,记载了麦收时节“贴晌午”的情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携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女人挑着盛饭食的竹篮,小孩子提着装着汤水的陶壶,给收麦人送“贴晌午”的餐饮。那时,两顿饭的饭时,以正午时分为“晌”:正午之前的,叫 “早晌饭”;正午以后的,叫 “后晌饭”。正点饭之外的加餐,多在农忙活重的时节,正晌午的加餐就是“贴晌午”。遇到丰收的年景,颗粒归仓,喜不自禁,就会贴上极尽丰盛的汤。

喝汤的习俗延续至今,饮用方式有所不同:广东人的“煲汤”、江西人的“瓦罐汤”,用来佐酒、下饭。饮料类的汤,解渴、保健或对饮,先做好,放在容器里密封储藏,客人来时,才开封启用。讲究才会赢,喝汤之习、汤的做法、喝汤的顺序,不尽相同。北方人,喜欢先吃饭后喝汤,塞饱肚子再喝汤,溜溜嘴、清清胃而已。讲吴语方言的苏粤之地,“阿拉”做汤,以快取胜,用料简单,两个鸡蛋外加榨菜丝,即煮即食,便成一汤,边吃饭边喝汤。粤港人讲究汤水,家家都煲一锅汤佐膳,五花八门的汤料,加点药材同煮。喝老火汤是餐前序幕,季节转换,汤品随之改变。饭前饮汤,清肠开胃,别有一番滋味,可谓汤品鄙视链的最高端。

“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广东人务实好食,讲求滋补,每餐必备一盅老火靓汤,喝得人心情愉悦,增添了品食的好心情,似乎是人长得精瘦的原因。北方的汤,小米粥、疙瘩汤、西红柿鸡蛋汤、菠菜汤之类,南方人很难入眼,但北方人甚至当作主食,自然长得高大威武。金华人颇会喝汤,胴骨煲自不待说,东阳的土鸡煲、磐安的瓦罐鸡、上溪的牛杂煲,均以汤汁取胜,熬中见长,自为珍品。

“唱戏耍腔,做菜要汤”“当兵的枪,厨子的汤”,助烹之汤又称高汤,这是中国菜的基础。鲍鱼、鱼翅、燕窝、海参、蚌肉等乏味,往往要用高汤调味。过滤的高汤,俗称清汤,清亮似水,怎一个鲜字了得?“开水白菜”,乍一看,如清水泡着几片心叶,不见一星油花,轻啜一口,清香爽口,却是清汤的杰作,菜中的极品。

轻啜雅致,终究没有畅饮来得痛快。汤是用来喝的,最过瘾的,莫过于端起大碗,边吹晾边吸溜。吃得过于斯文,调羹送饮,热汤到嘴里,也就凉了几分,味道也就淡了几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