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总书记的嘱托激励我们一路向前
项目为王拼经济 勇挑大梁争出彩
全力以赴保持好气势巩固好形势发展好态势
不负春光争朝夕 凝心聚力开好局
支持青年人才深耕基础研究
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加码”
“宜居宜业地 宜游且宜人”
此城风物美,教我好喜欢
郑州3年内计划培养
百名优秀青年博士
郑州试点工伤保险
跨省就医直接结算
导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宜居宜业地 宜游且宜人”
此城风物美,教我好喜欢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王红 李居正 田莎

八大型主题乐园不约而同选择落户郑州,成就中国“幻乐之城”;全市博物馆建设达113家、建成开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4处,各类文化体验愈加丰富;加速推行“便民就医少跑腿”七项举措,患者“医”靠更安心;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养老工作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郑州,越来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令这里充满了文化活力、生活魅力。

优质文旅资源“落户忙”

“郑州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便利的交通、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成了许多全国化产业落地的首选目标。”去年9月,郑州海昌海洋旅游度假区正式开业,填补了中原地区大型海洋主题旅游产品的空白。为何选择落户郑州?郑州海昌海洋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郑汴洛旅游带”的发展完善,大众对文旅消费的需求日趋增多,“基于对郑州文旅经济发展潜力和文旅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落户郑州,成为我们不二选择”。这位负责人坦言,郑州项目从落地、启动到中期建设、再到开业的整个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无论是服务态度、办事效率,还是支持企业发展的专项举措上,得到了许多支持与帮助,这也使得项目能够如期、顺利地建设完成并实现快速、稳定的运营。

这场优质文旅资源与郑州的“双向奔赴”,离不开近年来郑州营商环境的改善与城市发展潜力的释放。记者从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近年来,郑州在打造文旅标识、举办文旅活动、提振文旅消费、创建文旅品牌等方面不断发力,“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正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质文旅资源。

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郑州的吸引力: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168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8亿元。2024春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388.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23年同期增长69.9%,较2019年同期增长172.5%;实现旅游收入94.8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23年同期增长78.9%,较2019年同期增长223.5%。

“看得见”的历史走进大众

“正月十五那天我捧起了3400年前的商代璜形玉龙,那种来自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让我震撼。”说到春节期间“博物馆里过大年”的各类文化活动,市民刘女士感慨连连,“现在郑州各个文博单位的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大家更喜欢去逛博物馆了。”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记者从郑州市文物局获悉,我市注重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大的文化产品,梳理文化脉络,提炼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在原有博物场馆免费的基础上,研究出台《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文物收藏单位活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开创性授权合作方在公共空间开展数字剧场、演绎剧场、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以及主题展览、文化沙龙、会议会务、轻食茶餐等常态化消费服务项目,服务社会需要。

“去年我们开展博物馆日、自然和文化遗产日、公众考古开放日等活动,博物馆举办各类主题宣传社教活动600多场次,推出《古都郑州》《星空下村落》等精品展览630多个,受众覆盖700多万人。”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近55万人次,举办的880多项惠民文化活动,带广大游客在博物馆里找到了城市新的生活方式。

看病少跑腿 患者有“医”靠

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院内智能导航服务、门诊患者医技检查24小时内完成服务、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服务、诊间支付服务、病区结算服务、病案复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去年以来,为解决群众就医过程中的“关键小事”,郑州市加速推行“便民就医少跑腿”七项举措,让群众就医变得越来越从容。

2月27日,居民钱先生因为腹部不适前往市中心医院就诊,从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整个就诊流程,(下转四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