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体验地
国家祭祀与黄帝文化传承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关于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思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关于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思考

黄海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的命运共同体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全世界的;一个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对全中华民族的。黄帝故里不是一般的家庙,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庙,是讲民族命运共同体最好的平台。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资格来讲这个的,所以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要拉高站位,拓宽视野,放大格局,要揭示其历史渊源、精神标志和当代价值。

对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认识和催生出的拜祖大典行动,实际上要解决的是满足人们文旅娱乐和教化传承这两个维度的情绪价值。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个满足的是文旅娱乐的情绪价值。教化传承的情绪价值怎么讲,就是赓续中华根、民族魂。习近平总书记讲“对历史文化要注意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那么这个寻根铸魂、教化传承的情绪价值,责无旁贷地就交给了这些有代表性的承载地了。也就是说,拜祖大典要表现出独特性、权威性,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是不可替代性。只有上述认识上、理论上的清醒,才会有文化行动上的定力和动力。

低维度的文旅娱乐不在这里讨论,从高纬度的教化传承角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仰仗于第二个结合。结合什么,怎么结合,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责任和担当,目的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重点在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团结这一块。因此,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不仅仅是郑州、新郑的地方性事务,它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共同的事务,其蕴含着从心理维度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这个中国最大的政治。

拜祖与朝圣,内涵是有所不同的。拜祖一般是宗亲内的伦理传承,这是祖宗信仰。朝圣则是超越宗亲的伦理传承,这是民族信仰。比如古代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公,已经不仅仅是孔氏、关氏两个宗族供奉的家祖了。早在2019年笔者就建言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按朝圣文化方向推动,因为人文初祖黄帝,本身就是民族信仰的圣人。举办拜祖大典的态度,不仅是一般地落实政治任务,而是要践行政治信仰,即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信仰。落实政治任务和践行信仰这两种思想维度是不一样的,它的动力基础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讲要历史正确,首先要知道,历史是什么。拜祖大典需要讲不忘初心。拜祖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要认识拜祖大典是哪来的、是什么、为什么、凭什么。在新郑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专家根据大量历史典籍充分讨论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新郑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于史有据,有法可依。这就是大典合理性、合法性的依据。

另外,要知道什么是人类历史正确。如果用所谓西方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看,世界上较多的人口、连续5000多年的试错,最终大数据的结果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在四大文明中是一支独存的,这个科学事实就是最好的结论。同时,炎黄子孙的民族史、苦难史、奋斗史、辉煌史、欢乐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在不断战胜强敌过程中走过来的,而其他三大文明都毁于强敌入侵。

其次,在认清拜祖大典是什么的前提下,也要把握拜祖大典做什么,怎么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有参照的,这个参照标的是有根和魂的。这个参照就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带领先民开创了华夏民族立起来的模式,开辟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5000多年的道路,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炎黄子孙原生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逻辑起点和内生动力。以多民族为特点的中华民族种族的最终形成,以和合共生为特点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最终形成,给人类社会发展史提供了标本。

黄帝开创的海纳百川、包容共济的生存发展模式和文化生态,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宗之法。海纳百川、包容共济,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不间断走来的一个最根本的经验。5000多年的中国道路都是在这个连续的历史延长线上展开,从未中断过。

炎黄二帝(包括蚩尤)的伟大功绩,一是以统一古代氏族部落和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解决了华夏民族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现实工具问题;二是以血缘、姓氏解决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纽带的历史传承问题。

2021年在河南电视台专题片《姓氏中国》开播前的论坛上,笔者一直在想,到尼罗河边瞧瞧,有多少个100年的穆巴拉克家族?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看看,有多少个200年的侯赛因家族?到恒河印度河找找有几个300年的尼赫鲁·甘地家族?如果到黄河两岸走走,到处都是几千年的张、王、李、赵的后代。因此说这部片子,不仅是给了笔者关于民族自豪的身份确认,而且给了笔者文化自信的文明成果认同。

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还是民族修复的保障。海纳百川、包容共济下的民族修复机制,是黄帝留给炎黄子孙的一笔宝贵财富。其他三大古代文明的灭亡与分裂,根本原因是民族修复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文化就是民族、国家的护城河和防火墙。因为有了信仰,就有了民族修复的标准;因为有了文化,就有了民族修复的能力。祖先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就是信仰。这是民族修复的标准和民族修复的力量源泉。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有了黄帝文化为坐标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当华夏民族在遭遇到外来的冲击时,历经5000多年连续历史的伟大文明,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和冲击,甚至是血腥的杀戮,中华民族历史深处那种“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的文明自信、文明自觉、文明自强都不曾消失。

黄帝文化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资借鉴的标的,黄帝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因此,东西方四大古代文明的兴衰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一切的征服都是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的征服,一切的胜利都是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的胜利。总结四大文明古国的命运,我们有一个结论,就是文化的修复能力,是文明赓续、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

我们研究东西方四大古代文明的对比,目的是要把博大精深的优秀黄帝文化及其应对当前国内外人类文化危机的意义,介绍给世人,并以关乎人类命运的话题及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吸引世人。这是在理论上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和内生动力,在实践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达和打开方式。黄帝文化在5000多年前黄帝开创的历史延长线上展开,一路不间断地传承至今,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对人类有了新的贡献,这就是黄帝文化给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启示。

拜祖大典是阶段性的推动,拜祖朝圣文化,还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理论准备、人才储备是拜祖大典的基础,因此笔者建议成立黄帝学院,研究黄帝学,提炼黄帝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含义是,我们中国今后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我们有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有充满着奋斗、修复、创新、发展的内容与形式,这是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的基本依据。

(作者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黄帝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