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招体育艺术后备生 专业测试合格名单公布
白居易: 半生居易,一世乐天
康师傅: 一碗泡面走天下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 今年招生开始报名
财政部门主动上门 征求意见靠前服务
乡村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的郑州探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厚 文】 遇 故 知
白居易: 半生居易,一世乐天
白居易雕像 本报记者 张立 摄

(上接一版)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绕过影壁墙,高大的白居易汉白玉坐像矗立于院落中央,两侧环廊为白居易生平诗作展厅。白居易自幼聪明好学,五六岁能作诗,曾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作,闻名唐都长安。

《观刈麦》是白居易在陕西周至为官时的作品,主要描写田间麦收场景。其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一句,曾经激发无数读书为官之人惭愧奋勉之心,虽然历经千年,仍如黄钟大吕,时时振聋发聩,处处激浊扬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000多年前,白居易于外放期间写下千古名句,以江景昼夜交替,隐喻不计荣辱、不逐名利的清廉修养。如今在新郑,每逢农历九月初三,都有与白居易相关的文化活动,我们与先人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中,皓月清辉照亮了我们的梦。

兄弟同为后人师法

“如果以大多数人忘记标志一个人的离开,1000多年来,白居易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今年74岁的郑州诗词学会副会长、新郑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轩辕诗词》主编刘宏民说,每到农历正月二十白居易生日,作为中华诗词之乡的新郑市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来自各地的白氏家族后人,与当地村民欢聚一堂,以诗词诵读、文艺演出、书法笔会等文化活动,传承这位伟大诗人的家国情怀,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与白居易相比,白行简少为人知,或许是因为他只活了50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郑市作家协会主席郭伟民多年从事白居易文化研究,他说,居易行简是古代文人道德修养,也是父辈对儿孙的言传身教,白行简去世较早,来不及整理留下的诗文,从其留下的少量作品来看,其文笔丝毫不逊其兄。

“他兼具李白的浪漫与杜甫的现实,无论为人为文还是为官,白居易对后世影响深远,更为千古文坛‘天花板’苏东坡所崇敬,其‘东坡’之号也缘于白居易。”郭伟民说,与白居易相比,白行简在文学上的巨大贡献,是其代表作唐传奇《李娃传》,为后代小说前身,写荥阳大族郑生与长安娼女李娃的情感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后世众多文人效法。

故里隆起文教高地

在这里,我们停停脚步、静静思考、深深感慨。

白氏兄弟童年良好的教育,是其成才的重要因素。正如新郑之名自2700年前郑国东迁沿用至今,新郑尊师重教之风也传承至今。

春秋时,郑国都城开设国学,子产不毁乡校,邓析创办私学。战国后,私学大盛,涌现韩非、张良、李诫、许衡、高拱等一批巨匠大儒,星河灿烂。越了解脚下这片土地,越理解文化的荣光。这份殊荣,唯其珍视,才会更好地赓续和传承。

近年来,新郑市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长期领跑全省县市,教育高地日渐凸显,已成为河南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国教育区域改革的样本之一。

这个夏日,再次走进白居易故里纪念馆,当地孩童在园内声情并茂地朗诵白居易名篇,书声琅琅,我们与诗人在诗歌的世界里相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