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机制 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 助推郑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科学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机制 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刘 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提出“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为文化建设提供新动能,通过文化与科技的内在融合和双向赋能,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全力支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建设。

一、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促进文化要素创新性配置。文化科技融合机制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激活文化活力和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促进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体育等跨界融合,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需要完善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嵌、衔接的机制,实现两者互相支撑、内在关联、协同发展,全力激发文化创造创新活力。

1.建立行业互融机制。文化与科技的行业互融,即是双方在产业、产品、技术、要素等多环节的融合,实现文化与科技要素的集聚、重组和创新配置,形成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系统和动能。推动文化行业与科技行业的深度合作,挖掘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解码地域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文化基因,融入科技研发、产品生产和传播流通中,推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科技产品。鼓励科技企业运用科技设施、平台、场景等承载特色文化内容,传承、传播和展示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引领文化生产、消费的趋势,培育文化转型升级新动能。

2.完善资源共享机制。资源的共享文化是科技融合的基础,共享能够加速资源的流通,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激发文化主体的创造热情。要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项工程,推动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服务,提高科技资源和数据要素共享能力。积极争创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园,提供文化生产、文化设计、文化营销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搭建产品研发、内容生产、数字传播等协同载体,提升融合产业的整体活力,培育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模式。

3.强化人才协同培育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部署、文化科技融合规律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推动全市科研、教育、管理和培训领域的深化改革,鼓励文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人才,拓宽人才流通渠道和才能施展空间。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基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实训基地共建、人才交流培养等,建立与现代文创产业结构匹配、与新业态发展趋势吻合的现代教育体系,重点培育新媒体技术、文化设备制造、创意设计服务、文化内容生产等领域的人才,形成有利于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成长的培育机制。

二、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郑州位于“天地之中”,是黄帝故里、功夫之都,也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国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 拥有世界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文化遗产遗迹资源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挖掘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文化出圈出彩,需要以科技激活城市文化的“富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让文化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1.科技驱动文化创作生产,提升文化传播的效能。要改变文化的展示方式和传播机制,为文化传承和内容生产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持续推动全市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等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支撑的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引导媒体从“相加”到“相融”,实现全方位的融合互通,提升文化传播的穿透力和引领力。坚持文化传播“内容为王”的理念,整合网络文学、艺术创作、电影电视、舞蹈演艺等领域的资源,深耕优质文化内容,创新传统文化打开方式,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读、编码、创作和再生产,推出一批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精品力作。依托全媒体的数据要素集聚优势,创新文化展示载体,运用多样化的移动终端,衔接微博、头条、微信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激活和唤醒城市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2.科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科技赋能和创意嵌入文化发展,引领“文博热”“国潮风”及“新中式”旅游的火爆出圈,传统文化展现出强大魅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和对高品质、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在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中,引导不同行业、产业和领域的跨界融合,驱动传统文化产业的业态更新,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精准把握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推动传统文旅文创的业态升级,发展云旅游、云演艺、数字展览、智慧景区等数字产业。以创意、设计和科技等,对文学、艺术、戏曲、诗词、神话故事等进行设计转化,培育微短剧、数字藏品、数字文创、虚拟数字人、动漫游戏等新业态。

3.科技拓宽文化增值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全市的数字科技、软件企业等,加快影视、动漫、演艺、出版领域的数字软件研发,以及APP、小程序等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软件优化与算法改进,延伸文化产业的价值空间。推动文化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强智能导游设施、智能穿戴、智能终端、舞台灯光设施、沉浸式设备等研发生产及产业转化,推动文物保护、展览、修复设备以及艺术发展设施的产业化,培育数字文化产业增长点。创新适应消费年轻化的文化举措,打造沉浸式文旅文创空间,培育夜游、夜赏、夜学、夜购等夜间文化消费市场。依托数字科技、智能装备、全息成像等技术,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内容沉浸式呈现,增强文博空间的体验性、互动性。推动文创、文旅、商贸、街区、小剧场等空间的互动合作,强化场景设施、故事叙述和项目培育,融入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文创集市等,形成多技术应用、多角色扮演、多幕场景流动的文化空间,增强新型公共空间的社交、互动和文化生产传播能力,升级文化消费体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作者系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郑州文化名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