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周 娟 整理 (上接九版) 化学 系统梳理善归纳 王昆,郑州群英中学化学教师,市骨干教师、市教育局优秀教师、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市技术标兵,金水区优秀教师、金水区化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2025年河南中考化学迎来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的全面革新,此时,借助二模考试精准定位自身知识掌握情况,明晰优势与不足,后续复习才能有的放矢。 要先全面整理二模试卷和近期作业中的错题。将错题按照知识点、题型进行分类,比如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计算等。深入分析错误原因,判断是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还是解题方法出现了偏差。精准找出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和思维误区,为后续复习明晰方向。 针对自己的薄弱知识点和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如果实验探究类习题是短板,就集中练习各种类型的实验题,掌握实验设计、现象分析和结论推导的方法。对于化学计算题,要熟悉常见的计算类型和解题技巧,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在训练过程中,注重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方法的归纳,提高解题能力。 教材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二模后要再次回归教材,对基本概念、原理和化学用语进行查漏补缺。如“氧气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基础知识必须牢记。可以对比新旧教材,针对新教材变化知识点、素材、课后习题进行系统梳理,夯实基础。还可将分散的常考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例如从物质类别的视角,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反应关系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河南中考化学试题有一定的命题规律和特点,命题呈现“基础性+创新性”双重特征,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考,核心知识年年考”的特点。考生要认真研究近五年的中考真题,总结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化学与生活、环保、能源等方面的联系;还要留意中考新动向,比如2024年,试卷中首次出现了跨学科实践类试题,复习时可多关注跨学科实践、学科融合相关题目。 按照中考的时间和要求,每周安排一次模拟考试,注意规范书写,简答题要条理清晰、语言准确。每次模拟考试后,认真分析试卷并及时进行改进。 中考日益临近,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不要因为一次考试的得失而过度焦虑或骄傲。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中考,相信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进步。 历史 稳扎稳打稳冲刺 裴云慧,郑州市第一二二中学历史组教研组长。曾获河南省优秀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郑州航空港区优质课一等奖、课题一等奖,校优秀教师、校师德先进个人。 中考冲刺阶段,针对历史学科,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呢?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要回归基础知识和课本。这次二模第1题就考査了课本的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这就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加强看课本的图片资料和大字内容,还要了解相关史事、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等,查漏补缺,冲刺50分。这段时间的复习要求全、准、稳,切忌浮皮潦草、囫囵吞枣地应付,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自我考査。 注重史事联系,总结历史规律。中考历史考查内容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有规律可循。中考历史的考査特点就是“强干弱枝”,通过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制作思维导图,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找到了规律。将世界史和中国史联系起来,你会发现,初中历史六本书变薄了,历史的复习也变得简单。 注重总结,规范技巧与方法。选择题需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关键词,注重因果关系,运用基本理论等,结合题意找出最全面、最合适的选项,注意细节问题。材料题注意审题,多用辩证思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运用历史语言,看分值分点分层,答题时注意表述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体工整。历史小短文是综合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类题型,在备考中要掌握多种类型小短文的写作思路并适当练习,尤其是要侧重观点类小短文的练习和总结,务必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为更精准有效的练习,九年级备课组编制了考前题型专练,老师从众多习题中精选习题,分门别类,归纳题型,梳理做题方法,让学生在最后冲刺阶段更好地提升做题能力,强化答题规范,力求在中招考场更从容淡定地答题。 限时练,提升速度与信心。最后的冲刺阶段也离不开试题的训练,不盲目求多,而是精练习题,限时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提升阅读的速度、答题的速度、翻书的速度,速度上来了,准确度上来了,信心自然也增强了。 总之,考前复习要调整心态,稳扎稳打,避免过度焦虑。复习要贴近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冲刺复习才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不要盲目跟风猜题、押题,无谓地浪费精力。 道德与法治 靶向施策奋力行 王丽,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道法组教研组长,高新区道法命题组成员 。 结合二模试卷,分析自己高频错题类型(如选择题易错点、主观题逻辑不清、材料分析偏差、设问类型不明确等)。 针对自身性问题制定自己个人专属复习计划,如果知识板块混淆、时政术语运用不当,则制定侧重基础知识板块巩固与应用的复习计划;如果不同设问类型答题思路不明,则制定侧重不同类型题分专题进行训练的复习计划。 找准自身定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提升。基础薄弱生要主抓高频考点及答题模板。 中等生要强化材料分析能力,突破开放性试题。优等生要细化答题语言,多关注时政热点深度关联,尝试自行命题,探索高阶思维。 回归教材,构建知识网络。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用思维导图串联核心概念。如“法治建设”需整合依法治国、宪法地位等知识点和公民权利与义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基础知识;“经济建设”需整合改革开放、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富裕、对外开放等基础知识。 可用关键词记忆法,对易混淆概念,如“基本政治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等,制作对比表格,清晰区分,强化记忆。 专项突破,精准提分。选择题每日限时训练15题,总结常见陷阱,如偷换主体、绝对化表述、价值观不正确等,在做题中归纳高频考点,在手边资料或教材上做标记。主观题在注重题型模板化的同时关注具体题情,提升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用所学知识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关注近期重大时政,如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动态、低空经济等,关联教材知识点,设计模拟题。从2024年中招试题卷备用卷18题来看,依据材料设计试题、给出答案的类型题需要关注并科学训练。同时,注意用学科语言表达观点,如将“直播乱象”关联学科知识“网络法治”“社会责任”等。 考试时注意审题三步法。 一审设问范围(“运用法治知识”或“联系道德角度”);二审材料关键信息(人物、行为、结果);三审分值分配,合理规划答题要点。 答题要求书写分点化(①②③)、术语专业化(避免口语化表述);主观题每点采用“知识点+材料分析”结构,忌空谈理论;注意特殊题型如:书信、宣誓词、推介词等的格式。 每周一次全真模拟考,沉浸式模拟入场、审题、作答全流程,降低陌生感。用好周末时间,严格限时,训练时间分配(建议选择题10分钟/主观题30分钟)。每日写下3条“微小进步”(如“今日理清一道法律案例分析思路”),用具体行动替代空泛担忧。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坚持午睡的好习惯,考前两周调整生物钟,保证22:30前入睡,避免疲劳战。 三位一体动力足 杜朝霞,郑州四中实验学校教师,曾获河南省2022年中小学优秀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惠济区科研课题一等奖、惠济区“精彩思政课”一等奖、惠济区习读本优质课一等奖、惠济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郑州市时政论坛优秀辅导教师 。 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备考需立足核心素养培育,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精准教学为支撑,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复习体系。 把握命题趋势,明确备考方向,重点聚焦“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例如,在“政治认同”维度,需梳理“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核心内容,结合相关会议精神深化理解。 对近三年本省中考试题的系统分析是把握命题规律的关键。当前,中考命题呈现两大显著趋势:情境化命题和跨模块综合考查趋势明显,试题设计从单一知识点转向“主题式整合”,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要深化知识整合,设立六大主题模块:法治实践、文化自信、科技创新、国家安全、生态文明、社会和谐。每个模块设计“知识图谱→典型例题→能力提升”三级训练体系。 冲刺提升阶段需强化应试适应,开展“热点追踪周周练”,结合时政(如全国两会、重要纪念日)设计原创试题,模拟命题逻辑。 国内要闻聚焦全国两会教育议题、相关法律实施等,分析政策背后的学科逻辑;国际视野结合“一带一路”成果,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互鉴”等角度解读热点,培养全球意识;本地特色整理本省未成年人保护典型案例,链接“特殊保护”“法治政府建设”等考点,增强备考的地域针对性。设计“热点透视”学习单,以“神舟二十号成功发射”为例,从知识链接、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个维度分析。 实施“三阶式”习题训练,基础过关(15分钟/日)精选选择题;能力提升(20分钟/题)针对材料分析题开展“三步拆解”训练:第一步划设问关键词,第二步列知识框架,第三步组织答案;综合演练(每周1次)全真模拟考试,严格限时,训练答题节奏与心理调适能力,考后通过“错题热力图”分析薄弱模块,针对性强化逻辑辨析训练。 中考道德与法治备考需秉持“素养导向、系统思维、精准施策”的原则,通过研透课标真题把握方向,通过三轮复习构建知识体系,通过情境教学培育核心能力,通过科学训练提升应试效能,通过团队协作与心理调适凝聚备考合力,最终在中考中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交出满意答卷。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