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始融结,此中已高极。
群峰拥旌幢,巨石罗剑戟。
上面选录的是北宋易学大师绍雍诗《观少室》中的前四句,不知老先生是否真的拥有神仙法眼,1000多年前就准确言中了经现代科技测定的嵩山“万山之祖”的地位。
在嵩山地区4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能看到40亿年来地球演变的轨迹。
距今36亿至25亿年前,海底基性岩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交互作用,共同构成嵩山的基层岩石,部分出露为我国最古老的岩象——“登封群”的“登封朵岩”。距今23亿年前,嵩山地壳发生了一次剧烈运动,地质学家称之为“嵩阳运动”,在整个地球都还沧海横流时,嵩山第一次,也是在中国万山之中第一个横空出世。之后,嵩山地质由太古宙向元古宙过渡,嵩山地壳经历了大约10亿年的群底层的沉积。距今18亿年前后,嵩山地壳又发生了一次运动,地质学家称之为“中岳运动”,巨厚的石英砂岩慢慢隆起,褶皱成山。在太室山和少室山南侧,强烈的褶皱作用甚至把岩石直立起来。其后,地壳又被慢慢夷平、下降,再次被海水淹没。到距今5亿~6亿年前“少林运动”的发生,地质历史由元古代进入古生代,运动留下的最明显迹象在少林寺的南面山坡上。两亿年后,嵩山地壳开始上升到海平面以上,并形成嵩山南北两侧蕴藏丰富的含煤地层。接着发生的“燕山运动”,建立了嵩山的基本格局,山体也在缓慢上升,自此,嵩山再也没被海水淹没,终于扬眉吐气地昂首傲立于中州大地。5.7亿年前后,当嵩山最终定型为今天的雄姿时,喜马拉雅山和整个秦岭都还在海底沉睡。
尽管经历了这样的沧桑变迁,主要由石灰岩、片岩、结晶岩构成的嵩山山体岩石,不但经受住了岁月与风霜的侵蚀,而且如实将地球形成演变的轨迹凝铸定格,在我们面前齐全表露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同堂”的地质特征,这样“五代同堂”地质风貌,甚至在嵩山一座普通山峰也有完整出露。
凭借独特完整的地质地貌2004年2月13日,嵩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组唯一的中国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主任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赵逊教授获悉消息后评价说:“嵩山与美国的黄石公园、加拿大苏必利尔湖、俄国的卡拉半岛等相比,科学价值在其之上。”
嵩山在华夏万山之中最早出露沧海,加之规模适当、气候适宜、水系发达、矿藏丰富,为先民提供了生存和创造文明的优越环境,成为华夏文明方兴之地,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都留下了众多遗迹。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最初也建都于嵩山南麓的阳城,《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是嵩山古称,山之宗者为崇,先民视野尚不开阔,嵩山耸立中原,浑仑磅礴,形如眠龙的气势,使得他们疑嵩山为天地中央,这就是嵩山又被誉为“万山之宗”的渊源所在。
“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而“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所以,周人在武王克商之前,岐山是其崇拜的对象;克商之后,为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即开始崇拜嵩山。周人把嵩山称作太室或天室,或径称为“天”,认为是天神居住的地方。周武王曾祭祀过嵩山,天亡簋铭文:“王祀于天室”;成王成也祭祀过嵩山,何尊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这里所说的“天室”或“天”均指嵩山。嵩山“万山之宗”的地位得到强化,从此,古代帝王“祭林奠山,太室为九封之长”。
嵩山在两周时期被崇拜的程度,《诗经》中有诗为证:“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嵩山,统五岳而称天中,齐华泰而称峻极,荟萃三教而称神奥,比之饮品,就是一种名茶,名茶不宜牛饮,适宜品啜;比之书籍,则是一本名著,名著不宜粗翻,适宜深读。鉴于此,本栏目从本期起,将尝试以历史的发展演进为贯穿的线索,通俗叙述、个性解读,以相对宽广的视角,择要存精,为读者介绍嵩山历史、品评中岳风物、释读三教文化,以帮助读者、游客更好地观览嵩山,了解中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