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股者说”:
乐观看待节后股市
宏源证券研究中心对2006年1月至今的历次长假作了一个有趣的统计。5次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全部红盘报收,第一个交易周沪指4次上涨。其中,2006年“五一”后的首个交易周涨幅高达11.29%,创下自1994年9月以来的最大周涨幅。当时指数上涨的最大动力来源于有色金属板块。
“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股市资源股走强,这与目前的市场环境极为相似。”宏源证券研究中心总经理程文卫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十一”长假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如政策面,以及外盘股市和期市对A股的影响等,但由于目前的牛市行情并未结束,股指下跌的空间有限,因此投资者宜保持较高仓位持股过节。
实际上,与程文卫一样支持持股过节的市场人士和投资者并不在少数。近期上证综指两度触及5500点整数关口,更令他们乐观看待节后股市。
“持币者说”:
不确定风险正在加剧
与“持股说”针锋相对的“持币说”,也获得了不少市场人士的支持。而持币过节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是对市场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心存疑虑。
“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国庆长假可能蕴藏一定的风险因素,比如股指期货时间表会不会在长假期间出台,国有股减持(或转持)方案何时出炉等等。”中国基金网首席投资顾问蒋宝泉说,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自然应该选择轻仓观望。
“持币”论的另一大担忧则来自前期股指的持续拉升。自7月20日上证综指有效突破4000点整数关口后,在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大幅增长、新基金密集发行、新增资金不断进场的背景下,市场出现了加速上升,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沪深300指数的最大涨幅均超过了40%。
“短期的加速连续上冲,令市场积累了大量等待消化的获利盘,特别是部分个股的过度透支,使得市场本身存在技术性调整的需求,以期改变运行的速率。”光大证券投资顾问滕印说,这种改变将有利于未来行情的持续、稳定发展。
在蒋宝泉看来,从7月初开始的这轮上涨行情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近三个月中基金重仓板块几乎被轮炒一遍。新基金发行的放缓,新股发行的提速,QDII步伐加快,国有股减持呼声渐起,种种迹象表明市场已经失去了短线继续上涨的动力,中期调整很难避免。对于投资者来说,持股过节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投资策略与“过节”无关
无论是比较乐观的“持股说”,还是相对悲观的“持币说”,实际上都不是绝对的。众“说”纷纭背后,理性和适度仍是节前投资策略中的“上上策”。
滕印表示,从总体上看,扩容、震荡、稳步向上的运行格局仍将延续,指数震荡走“牛”,部分个股走“熊”,将成为大扩容背景下市场的重要特征。
“与其在持股过节与持币过节的两难中选择,不如精选个股。”滕印说,对业绩稳定增长、有成长空间的优质个股都应采取择机买入并持有的策略,而对于缺乏基本面支撑、过度透支的股票则应逐步抛出。
程文卫在抱“持股过节”态度的同时,也反复强调“适度”。他认为投资者可关注具备外延式增长潜力的央企,以及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类板块,但前期涨幅较大的品种则应“坚决回避”。
蒋宝泉则认为,“持股”或是“持币”,这样的命题并不适合所有的投资者,对于中长期投资者,特别是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民”则根本不成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长假前后市场趋势发生逆转的概率并不高,大多数时候市场总是延续其自身固有的趋势。”蒋宝泉说,长线投资者应保持理性的投资策略,不因长假而改变。
“实际上,投资策略从来与‘过节’无关。”财经观察家侯宁说,在任何时候,理性和适度都是投资的最大“保险”,“控制风险”则是投资者应永远铭记的投资“秘诀”。
“十一”黄金周越来越近。与以往的每一次长假一样,投资者又一次面对“持股”还是“持币”的选择题。
只是,在沪深股指频频创出历史新高,上证综指挑战5500点高位,投资风险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这一次的选择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更为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