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日,郑州地产集团与郑汴产业带管委会举行签字仪式,拉开了郑汴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 |
|
郑开大道通车一年来,中牟收获最大的不仅仅是经济复苏和企业的涌进,还有人们观念的创新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给中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日前,记者在中牟采访时,感受到了人民群众这种深刻的变化。
变革从“头”开始
走上郑开大道,放眼望去,到处呈现热气腾腾的施工场面。在白沙服务区的施工现场,村民忙得不亦乐乎,干得热火朝天。“郑开大道一开通,好像一下子把脑筋搞活了。”村民刘二小说。“当初听说修建郑开大道要占部分土地,老百姓可急红了眼,三天两头到镇里讨说法,忙乎得不可开交。”白沙镇副镇长的一席话,说出了郑开大道修建初期老百姓的矛盾心理。
中牟地处中原腹地,民以食为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观念仍占主导地位。“老百姓把土地当作生命来养活,到头来填饱了肚子、手头缺票子,日子照样紧巴巴的,不少人说我们村守住金山没钱花。”白沙镇白坟村与郑州市近在咫尺,村民始终在“温饱”和“富裕”之间徘徊。行动从思想中来,观念支配行为,只有跳出原有的圈子,才能柳暗花明。于是,中牟县上下开展了“郑汴一体化,中牟怎么办”、“郑汴一体化中牟大发展”、“优化发展环境焕发中牟活力”等大讨论,在人民群众中逐渐确立了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机遇意识和精品意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这可不是简单的走形式,而是引导人们摒弃旧思想。观念创新,脑袋才能充实。”中牟县委常委、城关镇党委书记张书勤介绍说,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宛如火山爆发一般喷薄而出。
生活方式有变化
“要想改变墨守成规的生产生活方式,实在太难了。当郑开大道正式通车时,老百姓好像一下子醒悟了,很快融入其中,这在以前谁能够想象到呢?”中牟县政府办公室李副主任感慨地说。
“白沙生金,前程似锦”。这是人们对白沙镇白沙村和前程村的评介。走进村子,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村落布局合理,街道宽敞整洁,村容焕然一新。徐庄村、十里铺村等村庄,也在新农村建设中初露峥嵘,他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建设。“郑开大道给我们村带来了商机,花卉产业日臻成熟,各种鲜花不断成为抢手货。”徐庄村党支部书记贺铁山,看着村前村后的花卉苗木如数家珍。
郑开大道增强了沿线村民的市场意识。今年国庆长假,人们驱车轻松来到雁鸣湖生态风景区,这里的农家饭馆多达260多家,村民在经营餐馆的同时,还经销冬枣、葡萄和香酥梨等小杂果。每到清晨,在郑开大道两侧,自发形成的蔬菜、水果“跳蚤市场”,吸引了来往行人和客商。同时,他们还从事第三产业,组建建筑队进行货物流通,农闲时间打零工的村民更是数不胜数。白沙村还成立了运输合作社,组建了工程建筑公司,依托交通优势进行生产经营,就地转化农民工,农民不出村子即可上班。如今,80%的村民从事经商、建筑、运输业,经营小百货的达到200家以上。
“变”与“不变”
“郑开大道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复苏和奋进,关键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效益难以估量。”中牟县委书记崔绍营解释说。
“郑开大道过俺村,这里黄土变成金。”这句话灵验了,老百姓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以前没有大路,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影响了农民收入。现在路通了,好像市场就在眼前,每年能多收两三千块钱。”刘集乡村民刘西全说。郑开大道开通以后,老百姓生产生活方式在一天天发生变化,小伙子走出了家门,村民有了商品意识,以往不曾“变”的“变”了。然而,“不变”的还是这片天地和这些人。在“变”与“不变”中,他们谋求新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作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空间和战略支点的中牟,着眼在思想解放上拓展新境界,寻找发展优势,强化“机遇”观念;在发展实践上开创新局面,把“谋划经济增长点、探求工作创新点”落实在推进率先跨越发展实践中;调整产业结构,构筑支撑体系,按照产业聚集、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要求,着力构建“五区四带三组团”的产业布局,把中牟建成中原地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区、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区。“没有新的观念,就没有新的发展。只有让更多的新观念、新点子不断地出现,我们的事儿才能办好。观念创新,认识到位,工作有了主动性。”他们在实践中感悟了观念创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