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礼泉县一所中学的三名学生结伴离家出走。校方称,学生出走是因为逃避家庭作业。而家长透露,孩子出走不仅是因被老师罚站,并且老师还让全班同学写孩子的缺点,导致羞愧的孩子离家不归。(11月27日《华商报》)
三个孩子离家出走,让他们的家长四处寻找心急如焚,可学校校长至今认为老师的做法没有错误,并且认为:“如果不严格管理,学生怎能按时完成作业。”应当说,校长的表述没有问题,但严格管理并不等同羞辱式的罚站,更不是发动全班学生“揭发”孩子的缺点。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罚站”是许多老师司空见惯的处罚手段。学生未能完成作业、或者课堂做小动作,罚站的“礼遇”会不期而至。罚者痛快,受者惴惴。试想,让一个自尊心正在成长的孩子站在大庭广众面前,接受众人目光的“鞭笞”,即便没有痛在身上,也一定疼在心里。当疼痛感超过孩子的承受限度时,要么自暴自弃,要么采取逃离,离家出走就成了不是选择的选择。
著名教育家卢勤女士曾经说过,教育青少年的方式如果不当,就造成孩子成长过程的五大缺失,即童年快乐的缺失、学习动力的缺失、精神文化的缺失、亲情沟通的缺失和成就感的缺失。她认为,孩子的成长比成功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强调应当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共同感受彼此的快乐。卢勤女士还提出6句快乐“箴言”,即“太好了”、“我能行”、“我帮你”、“你真棒”、“我要学”、“我思考”。对照卢勤女士的主张,如果老师能对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做一点深入的调查,看看有没有特殊的原因,比如停电、比如家长或孩子有病,然后说一声“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可能会比单纯的处罚效果要好。当然这需要耐心,需要高超的教育技巧,远不是素质低下、手段贫乏、遇事简单粗暴、不讲方法的老师所能为之。但教育的精髓恰在这里,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作用,正是靠一点一滴的行为来体现。尤其要看到,任何形式的羞辱,都不大可能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反倒容易扭曲人性、摧残心灵。因此我唯愿罚站一类低能的教育方式,今后从教育园地里彻底消除。须知,学校就是培育人的地方,理应对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着更加科学、更高标准的要求。 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