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活动基地 打开成长之门
2007年10月13日,来自郑州伊河路小学、育华学校的60多名郑州日报小记者喜气洋洋地聚集在郑州金鹭鸵鸟园,参加郑州日报小记者活动基地授牌仪式。
让小记者高兴的是,从2007年10月13日开始,郑州日报小记者的采访证就变成了金鹭鸵鸟园的“通行证”,小记者拿着小记者证就可以免费参观、采风。
“来这里参观,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在快乐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育华学校的阴悦说。更让小记者高兴的是,像金鹭鸵鸟园这样的活动基地还有河南博物院、郑州市科技馆等。现在,郑州市许多文化科技场所和旅游景点都向郑州日报的小记者敞开了大门,这个由全社会搭建的大平台给小记者带来了更多的采访机会。
“我们一次次的新闻采访都是和社会一次次的亲密接触,郑州日报为我们小记者搭建的这个平台锻炼了我们的胆量、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加了我们的知识,更给我们带来了快乐。”金桥学校的白熙文由衷地说,“我是一名快乐的小记者!”
本报记者 安华
远赴红色圣地 传承革命薪火
2007年11月2日至4日,为让小记者铭记历史,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战斗精神,本报特组织了小记者励志采访团,远赴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采访。
西柏坡抗日战争时期属晋察冀边区,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的两天,小记者满怀敬意地参观了领袖风范雕塑园、西柏坡纪念碑、西柏坡石刻园,在那里他们无数次地被感动。二七区汝河路小学小记者罗聪慧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来到这里,我感动了好多次,也流泪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创出了千秋伟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事实上,此次的西柏坡之行,为小记者提供了一次重新认识历史的机会。参加励志采访的二七区陇西小学的小记者张璇回来后,激动地对前来接她的同学说:“我这两天真是增长了太多的知识,这次活动对我了解历史知识会很有帮助!”
西柏坡采访已成为过去,但它给小记者带来的教育意义永远都不会消失。正如经三路小学辅导老师鲁玉珩说的那样:“组织小记者去西柏坡采访,不仅是对红色革命圣地的缅怀,更是对红色革命精神的一种传承,对小记者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本报记者 王映
采访少代会 培养责任感
2007年11月7日,少年先锋队郑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市青少年宫隆重开幕。在第五次少代会期间,有10名少先队员不但戴着红领巾,还佩带着团市委宣传部发的小记者证。这10名被批准采访少代会的小记者就是我们郑州日报的小记者。
他们活跃在整个会场上,参加开幕式、专访优秀少先队员严宇桥和隋晨、记录新的总队委产生过程……
在采访过程中,来自伊河路小学的小记者李雨凝发现有一名参会的少先队员代表穿着铁质矫形鞋,走路不便,却坚持自己走进会场,走得满头大汗却做出了胜利的手势。“我觉得他肯定有故事,我要对他专访。”李雨凝说,“采访中发现他是个身残志坚又乐观开朗的少年,我要把他的故事讲给读者。”
“黄色的绸带绳子,卡壳里写着‘小记者证’的牌子既是我的骄傲也是我的责任。”建设路第二小学的小记者张炳鑫说,“通过采访少代会,我发现记者真不是好当的。短短的两天时间我的自理能力、自信心、责任感迅速提升,我要为成为一名大记者做好准备。” 本报记者 安 华
英语才艺大赛
展示综合素质
2008年1月5日由本报举办的第四届“富达雪铁龙杯”小记者英语才艺大赛复赛开始了,200余名在初赛中胜出的小记者参加了此次复赛。参加此次复赛的英语节目,不论是从选题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较初赛增加了难度。竹篮、帽子、木棍、假发等道具被搬上舞台,为节目增加了不少故事性和趣味性。
2007年12月15日,由郑州日报主办、联大外国语学校承办的“富达雪铁龙杯”第四届小记者英语才艺大赛在中原区外国语小学、二七区陇西小学等10个赛区拉开帷幕,来自市区近百所学校的1000余名小记者带着精心准备的节目登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初赛节目形式有英文歌曲、对话、故事、话剧等,充满了童趣和丰富的创造力。
很多小记者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紧张在所难免,可他们聪明地利用和小伙伴的默契来弥补。汝河路小学的黄小川告诉记者,当时表演前是有些紧张的,可在台上回忆起赛前无数次默契的配合,看着小伙伴之间相互鼓励的眼神,就一点也不怯场了。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最珍贵的友情。
看完女儿师弦戈的电影片段表演,胡女士十分欣慰:“非常感谢这样的机会锻炼了她的胆量,增加了她的自信。”师弦戈从小就喜欢英语,尤其喜爱英文歌曲和原声电影,通过学习和模仿,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已接近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她已是第二次参加小记者才艺大赛,在去年的比赛中就有出色表现。
评委张老师回想起比赛的全过程,十分满意地说:“这些孩子在赛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自信而出色的表现令人赞叹,在舞台上的镇定和灵活更让人欣喜。”
本报记者 王映 李杨
参观黄河博物馆
领略灿烂文化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为人民治理黄河的成就感到骄傲更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2008年1月5日,来自金燕小学的40名小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黄河博物馆。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它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水利行业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黄河为主题陈列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
“你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黄河博物馆的邓红老师的问话一下子就吸引了小记者的注意。黄河博物馆是以黄河为基本陈列为主线的,“这些资料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的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邓红说,“我希望小记者们了解母亲河,热爱母亲河,以后要保护母亲河。”
小记者观看了关于黄河的600余幅照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模型、录像、触摸屏、数字化信息地图和幻影成像等等。黄河博物馆整个陈列由“伟大的黄河”、“黄河历史灾害”、“人民治黄成就”、“黄河在前进”四部分组成。“伟大的黄河”展示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我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小记者宋鸿川自豪地说。
“黄河历史灾害”展示了黄河洪水暴戾无常、肆虐为害的一面。“我觉得治理黄河也有我的责任!”赵靖波握紧了小拳头。
“人民治黄成就”展示了自1946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造福人类以及流域内人民经过综合整治,初步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确保了黄河50年岁岁安澜的丰功伟绩。“黄河在前进”展示了我国对黄河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远景规划。“参观完黄河博物馆,我觉得保护母亲河不再是口号,而应是实际行动。”小记者马景盛告诉记者,“我们小记者约定好了以后要节约用水,好好学习,为以后保护、治理母亲河做好准备。” 本报记者 安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