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亚洲 通讯员 王燕柯
每天下午4点,在管城区南曹乡尚庄村中的街道上,只要卖臭豆腐的残疾小伙杨韶鹏一出摊,爱吃臭豆腐的食客就纷纷上前争相购买。
人们不禁要问:小小一块臭豆腐,何以能卖得这样火爆?昨日,谈起闻着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生意,坐在记者面前的小杨,抚摸着自己的残疾右腿,艰难创业的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师傅传艺
杨韶鹏6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症,造成右腿残疾。生性要强的他,仍坚持上学读书。2002年,18岁的杨韶鹏高中毕业后,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学个一技之长,能自己挣钱,把腿治好,自己养活自己。
当他听说郑州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可以免费学电脑,就专程从登封农村前往参加学习,学完后在市里一家公司当微机操作员。后来公司裁员,他只好买了一辆残疾人专用机动车,在郑州南郊做起卖水果生意。
紧挨杨韶鹏的水果摊,有位卖臭豆腐的四川师傅叫谭天祥,看到他是个残疾人,能自立自强,对人和气,头脑灵活,决定把自己做臭豆腐的祖传秘方无偿教给他。谭师傅真诚地对小杨说:“我观察多时了,你卖水果几天的钱,还不如我卖臭豆腐一天多,你想不想学做臭豆腐?”
“想学。”小杨一听连连点头。
于是,从不收徒的谭师傅,把小杨收为开山弟子,也是关门弟子,将做臭豆腐的秘方传给了他。
当地的臭豆腐分干吃和带汤吃两种,师傅的秘方主要在汤里。把这个秘方学到手后,今年年初,小杨就开张营业。
苦心经营
做生意要本钱,小杨把自己卖水果的1000元钱全部拿出来,买了小推车和锅碗瓢勺,在一条街上摆了个小摊儿,没有钱买原材料,师傅就先赊给他用。
可是,这条街上原先有人卖过臭豆腐不好吃,把名声搞臭了,尽管小杨经营的臭豆腐有四川风味,也得不到顾客的认可。他每天兴高采烈地出门,灰头土脸地回来,三个月下来,竟然赔进去一万多元,他怀疑自己选择这个生意错了,急得暗自伤心落泪。
“做生意不可能一开始就好,天上不会掉馅饼,都是要靠努力的。”一天,小杨耷拉着脑袋找师傅诉苦,谭师傅就给他讲万事开头难的道理,循循善诱地开导他。
师傅的鼓励,帮助小杨重新振作精神,坚持把生意做下去。他对自己的臭豆腐工艺不断改进。他还到书店买来相关书籍,上网查阅有关知识,调整调料配比,免费让顾客品尝。
经过一番苦心经营,三个月后生意有了很大起色。每天一出摊,顾客就络绎不绝,还常常出现排队买臭豆腐的景象。
生意火起来了,难免让人眼红。在同条街上有个做鸡蛋灌饼生意的老板,出高价从房东那里租走了杨韶鹏的“地盘”,把他挤到一条偏僻的背街上,老顾客找不到,生意一落千丈。
这个市场是自己开发起来的,不能让别人挤掉了。于是,小杨就瞅准了离老地方不远处一个摊位,把它租了下来。半个月后,抢他摊位的人生意做不开,自知不光彩,便偷偷地溜走了。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次的失败和痛苦。”杨韶鹏深有感触地说。
勤劳致富
由于杨韶鹏经营的臭豆腐味美有特色,引来了许多“回头客”。附近公司有个女青年,每天晚上总是到他的摊位上买臭豆腐吃,还介绍单位的十几位同事也来吃。
小杨每天能卖2000元左右的臭豆腐,冬季下午4点、夏季下午5点出摊,一天经营六七个小时,一年下来,竟然赚了三四万元。
说到这里,小杨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他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把臭豆腐创出品牌,提高品位,搞个注册商标,开二三十个连锁店或分店,不但能解决一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自己靠技术赚钱,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