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
工业奏响全市发展最强音
思路决定出路,郑州人说干就干!
2003年年初,《郑州市政府关于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意见》首先亮相,《意见》对工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做大做强,提出了诸多奖补措施。
2004年11月27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市工业大会,一口气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等四个政策性文件,并首次设立“郑州工业发展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支持工业发展。
2005年、2006年,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2006年更是高调亮出了“工业立市”的旗帜。
政府动起来了,企业动起来了,大家都不愿错失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关注工业、支持工业、投身工业”的浓厚氛围在全市迅速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后的五年时间,全市就出台推动工业发展的各种文件40余个。次数之密集、扶持力度之大,史无前例!
时任市委书记的李克多次深入生产建设一线,现场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在企业,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给你们服务的,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
“发展工业最重要的是选准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时任市长的王文超亲自组织调研,根据产业基础和区域优势,确定了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铝及铝加工业、新材料、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发展重点。
六区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大力招商引资;六县(市)以项目为抓手,拉动工业上规模、上水平。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为主的中牟县,饱尝了无工不富的苦头,全县动员、全民动员,发展工业,仅2007年上半年就上报项目60多个。一位工业战线的老同志感慨地说,从未见过郑州工业发展的这种氛围和热情。
由此,工业发展成为全市发展的最强音!
由此,郑州工业迎来连年飘红的大牛市:
200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588.4亿元;2005年完成759.4亿元;2006年达到944亿元;2007年,这一指标突破千亿关口,达到1167亿元。
从2003年到2007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均超过20%。此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500亿跳到1000亿,仅仅用了四年。而此前,从10亿元到400亿元,我们却整整用了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