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样的教室 不一样的课堂
陈培军:守护市民的菜篮子
生殖健康进家庭
带着深情去干
秋收秋播正当时
寿光:蔬菜铺就康庄路
纪检理论等级认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陈培军:守护市民的菜篮子

本报记者 李佳浩 万 斌

来到华润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大棚中,绿油油的瓜瓤上挂满了已近成熟的黄瓜,在大棚里劳作的淅川县移民时全才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告诉记者:“从淅川来到新郑,刚把家给安置好,陈总就带人来我们村里招工了,这儿离移民村很近,工作也不是很辛苦,都是我们在家里经常做的活,村里大多数人都来了。”

时全才口中的“陈总”就是华润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培军,54岁的他在2003年接手了以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要种植项目的海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当时由于公司管理运营方面的原因,市场一直都没办法打开,销售额也上不去。陈培军在详细了解了公司状况后决定把公司的农产品瞄向中高端市场,除了坚持无公害化的种植方式,还大量引进集观赏价值、营养价值于一身的优质品种。

当年年底,大棚里的蔬菜获得了丰收,然而销路却成了问题。面对市场上普通蔬菜几毛钱一斤的均价,优质蔬菜几十元的价格着实也让消费者们望而却步,经销商们也不敢轻易收购这些“天价蔬菜”。

“怎么这么贵啊?”

“能不贵吗?像我们种的一种叫样卡的小辣椒,种子都是按粒卖的,一粒1.5元,再加上人工费、大棚的建设费等等可不要几十块嘛!不过这种辣椒确实是比别的好,不光颜色更加鲜艳,吃起来口感也是又脆又甜的。”

“那后来怎么办了?”

“后来?后来我就一家超市一家超市地跑呗,到了就跟人家说你先卖,卖完了再给钱,如果卖不完还算我的。”

就这样,陈培军在这种“先卖再给钱”的模式中艰难地度过了第一个收获季,一年算下来,刚刚收回成本,“还好没赔钱,要不年我都过不好了!”陈培军开玩笑地说。

可不想刚过完年的陈培军就接到好几个超市的电话,说是要进货,经过询问才得知是有消费者说要买他的菜,图的就是吃个放心。

得到消息后,陈培军开始了自己扩大大棚数量、增加蔬菜品种的“扩张”之路。在2010年的7月份,他又注册了华润农业种植有限公司,主打高端蔬菜,而原来的海林公司则把重点放在了中档蔬菜地培育上。

“现在,省里、市里都十分关注老百姓的食品安全问题,而整个郑州市无公害蔬菜的本地供应量才占总供应量的30%,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我们公司打算借着市里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东风,再扩建400个蔬菜大棚,现在厂址都已经选好了,已经建好了40多座,还有50多座正在建设中。这些大棚全是我们自己多方筹集起来的,虽然政府有政策优惠,但是我们还是自力更生,少给政府添麻烦。另外我们的大棚靠近移民村,到时候还能解决400多个移民就业,也算是为咱们的移民作点贡献吧。”当谈到今后的发展时,陈培军脸上充满了信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