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运高校网上集中订票启动
“网络行政”体现
先行示范价值
从“网络问政”
到“网络行政”
一切为了民生
九三学社与民办高校
签约“九校合作”项目
我市专项整治四类车交通违法
1208物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切为了民生
具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十类人群”服务管理 搭建“一办十中心”服务平台

(上接第一版)以深化‘十类人群’服务管理为重点,以强化‘一办十中心’服务职能为平台,探索建立了与新郑实际相适应、具有新郑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和安全指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化的民生保障体系:

力推“十个所有”普惠于民

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该市坚持把民生优先的要求贯穿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推出“十个所有”惠民政策:

——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十二年的免费教育;

——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创业就业、社保统筹;

——所有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乘车、老有所养;

——所有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救济、应保尽保;

——所有城乡居民吃水安全、食品卫生;

——所有城乡居民住房宽敞、安居乐业;

——所有居民享受城乡新型医保、大病救助;

——所有村通上柏油路和公交车;

——所有井灌区农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农民致富;

——所有社会公益事业都有专管队伍、社会和睦。

在推进实施“十个所有”惠民政策中,该市坚持“五个突出”:

突出均衡性。如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城乡学校基本无差别,办学水平基本无差异,家长学生基本不择校。在推行免费职业教育基础上,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又增加投入3000多万元,免除了普通高中学生的扩招费、学杂费、住宿费,不仅使17800多名孩子享受到了免费的高中段教育,而且使未成年人能够多留校园、不过早进入社会,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特别是对353名因家庭困难、父母离异、不良习惯等原因产生厌学倾向的初中毕业生,按照“一个都不能少,哪里流失哪里找”的原则,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负责制,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回到校园,已有232名孩子入高中学习。20年来,新郑市高考成绩一直位居郑州市六县(市)之首,并先后获得全国少儿版画之乡、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等称号。

突出基础性。在基本实现安全饮水、柏油路和城乡公交“村村通”的同时,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制订全民创业30条《意见》,鼓励引导“公职人员干事业、能人办企业、群众创家业”,扶持“好想你”枣业和河南雏鹰农牧等本地企业成功上市,带动上万人充分就业;实施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岗位的“双免工程”,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购买公益性岗位,带动企业安置3万多名富余劳动力,荣获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市)称号。

突出保障性。如在养老保障上,全面推行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的政策,建设老年人服务中心、光荣院,在保证1627名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前提下,探索乡镇敬老院增设老年公寓模式、新型社区兴建老年幸福院,为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全面推行城乡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全市共有34万人参保,7.4万名6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突出普惠性。在普遍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惠及弱势群体,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及时将10490户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对153名孤儿每人每月发放600元养育金,努力实现全面覆盖、应保尽保。

突出公益性。如在农村公益事业管理上,市财政每年出资1000多万元,招聘以“护村庄、护井渠、护道路、护林木、护电力和护土地”为主要职责的“六护员”1000多人,建立了“综治办总协调、乡镇有管护站、村级有六护员”的综合管护体系。“十个所有”惠民政策,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入手,着力破解政策性难题,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参保率分别达到99.67%、90%,城乡居民幸福感达到95.1%。

具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十类人群”服务管理

结合自身实际,新郑市突出抓好流动人口、“两劳”人员、残疾人及精神病人、虚拟网络人群、学前儿童、青少年及在校学生、老年人、复转退军人、“两新”组织人员、农村及社区群众等“十类人群”的服务管理。

——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实行从“户籍管理”到“行迹管理”,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校管人”模式,建立了覆盖辖区所有人员的动态管理体系,全市暂住流动人口17万人,登记率达98%以上。

——在“两劳”人员服务管理方面,对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刑满释解人员进行安置救助,对440名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促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

——在残疾人及精神病人服务管理方面,完善对残疾人的康复指导、就业培训、推荐就业等各项服务,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完成了康复服务室建设并配备康复设备,共培训残疾人1000名,推荐并安排就业745名。对重症精神病人实行政府监管和家庭监管并重,防止此类人员的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

——在学前儿童服务管理方面,兴建留守儿童之家,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今年年底前,该市财政全额投入的公办幼儿园将覆盖全市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明年年底,公办幼儿园幼儿入园率达到70%以上。

——在青少年及在校学生服务管理方面,在16所高校建立了联络办公室和大学生服务中心,积极回应师生诉求,从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为在校学生搞好服务,营造了和谐校园氛围。

——在复转退军人服务管理方面,做好复转退军人的接收安置工作,鼓励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对城乡退役士兵实行免费技能培训。今年以来,该市共接收复转退军人271人,办理自谋职业手续105人,培训189人、培训率达70%。

——在“两新”组织人员服务管理方面,依靠基层党组织、行业管理组织、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支持“两新”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全市登记注册新社会组织128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各类行业协会15家;新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5万多家、私营企业1900多家,从业人员20万人。

——在农村及社区群众服务管理方面,坚持“新农村建设到哪里、社会管理就推进到哪里,新型社区建设到哪里、社会化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与物业公司“四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服务管理模式,全市30个社区均成立为民服务站,使社区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阵地、社区服务站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港湾。

广泛化的社会参与体系:

搭建“一办十中心”服务平台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 新郑市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在编制不突破、机构不增加的前提下,整合职能相近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打造“一办十中心”(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市“110”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青少年及大学生服务中心、“两新”组织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就业社保服务中心、信访接待服务中心、虚拟网络管理中心、特殊群体帮教服务中心)服务平台。

建立社会管理创新综合协调机制。更名成立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作为市委市政府直属机构,调剂公务员编制和新增事业编制共15名,负责指导、协调、督察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乡镇、办事处成立由党(工)委书记任主任,乡镇长或街道办事处主任为第一副主任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拓展“110”联动服务机制。把市“110”指挥中心拓展为“110”服务中心,实现“警务110”向“民生110”转变。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接警、统一受理、统一交办、统一督察、统一反馈,畅通民生服务渠道,实现信息共享、综合联动、便民安民。

探索虚拟与现实社会同步管理机制。成立各单位共同参与的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构,建立70人的专职网管队伍,把网民当暂住人口来管,把“论坛版主”当业主来管,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监测研判和快速反应机制,努力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同步管理。

强化矛盾纠纷联调稳控机制。依托市信访接待服务中心和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落实每月15日领导干部下访、党政干部每日定点接访和群众家访等制度,设立特殊疑难信访问题救助专项基金,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成立100人的专职应急服务、600多人的城乡(社区)巡防、1000多人的民调等队伍,确保应对突发性事件时拉得出、调得动、稳得住。新郑的城乡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6.58%,位居全省第三位、郑州市首位。

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新郑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民生事业改善,今年以来,市财政民生支出8.8亿元,增长41.9%,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0.5%,全市用于民生的投入达到人均1397元。城乡收入比例为1.24∶1,逐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共同富裕。

社会管理创新,让新郑赢得了信任,先后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中原平安杯”,被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称号,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市)。

社会管理创新,让新郑绘就出一幅幅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管理创新的魅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郑人民的明天会更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