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元代的俑
瓦屋孙
天地铺野花
诗意江南
史可法书法
莫言的洒脱
lh2911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莫言的洒脱

一直与中国作家失之交臂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花落神州,10月11日晚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山东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

对于中国和世界文学界而言,这是一个重要日子,它说明中国文学成就已获得世界的关注,也说明中国作家经受住了世界的考验,并再次证明了文学的本土性至关重要,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是世界的!”

对于这样一个令国人津津乐道的特大喜讯,当事人表现得相当低调和淡然,得知获奖的第一时间,莫言正在山东高密老家晚餐,是一位朋友看到电视新闻告诉他的,莫言自然很惊喜,毕竟有那么多比他年长、优秀的中国作家在排队等候这一殊荣呢。但旋即他就表示,获奖并没有值得特别兴奋的地方,要尽快从目前的状态中走出来投入写作。

他对蜂拥而至的当地媒体说,要尽快从喧嚣热闹中摆脱出来,大家都该干吗干吗去,只怕以后要多花时间应付媒体了。这话也与莫言二哥管谟欣之言不谋而合,管谟欣说:“庄稼人走出去了,写了一些文章,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莫言对他的竞争对手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评价颇高,说村上春树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问鼎诺奖并非突然,是实力与机缘的巧合,也是中国文学的必然。当年有人对诺奖颇有“酸葡萄心理”,说三道四,指责洋人对中国文学戴有色眼镜。平心而论,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是百余年来全球文学的最高奖项,能问鼎诺奖者无疑是世界级文学大师。事实上瑞典文学院很早就关注中国作家了,莫言若没有《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作品被瑞典文坛看重,断不会有今天的殊荣。

20多年前莫言以《红高粱》一炮打响时,就受到世界文坛的看重,后来陆续推出《四十一炮》、《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蛙》等11部长篇小说。今年在瑞典成功出版的《生死疲劳》在哥德堡书展上大受青睐。莫言作品获奖颇丰,国际大奖就有四五个,2009年出版的《蛙》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正是这本《蛙》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视野,最终一举夺魁。

人逢喜事精神爽,朋友问他该如何庆祝一下时,农家出身的莫言非常传统,他说:“没什么,明天我会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吃,我最爱吃饺子。”一位即将领取800万瑞典克朗(约72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作家,要以最传统的“民间美食”犒赏自己和家人。诺奖评审委员会称“莫言将魔幻主义与民俗小说、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了,此刻在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瑞典克朗与中国水饺“完美融合”了。

莫言是睿智的,也是率真的,他说,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时代,网络让他得知许多人喜欢他的作品,也有许多人不爱他的作品,“这是一个认知自我的很好机会,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可贵的是,他认为无论挺他或批评他的网民都有他们的道理,他在微博上说:“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对我的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人心,也看到了自己。”

莫言是务实的,更是坦诚的,央视“面对面”记者董倩连夜赴鲁采访他时问他:“您幸福吗?”莫言答曰:“我不知道,我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呢?”他反问:“我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他认为,现在的“莫言热”很快就会过去,文学的相对边缘、落寞,没什么不好。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必然性,莫言此番成为新科诺奖得主,除了是其文学造诣的实至名归,也是中华崛起和国力与日俱增、中国文学和文化事业走向国际的结果,莫言的作品正好担当了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当然,就中国当代作家群而言,莫言的获奖也有其偶然性。正如莫言自己所言:“中国优秀作家、优秀作品非常多,只是这届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比较青睐他,要是换一批人当评委的话,也许别的中国作家就会获奖。”

与其说这是莫言的谦辞,毋宁说是他的心声!或许,正是这种淡定与洒脱,成就了莫言今天的荣耀,也让国人从此能以平常心面对诺奖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