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一年,乡亲们的狗见了我不叫了,而是直摇尾巴。” 驻村干部洪家纲风趣地称自己是“狗不叫干部”。 浙江省桐乡市开展机关干部“进百村住千家联万户”实践活动一年多来,驻村干部创新绘制的“基础村情民情五色地图”,在驻村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道联系的桥梁,让“三门干部”变成了“狗不叫干部”。 (2月24日《人民日报》)
普通百姓家里养的狗见了陌生人会“汪汪汪”直叫个不停,而见了熟人却直摇尾巴。这些现象恐怕连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官僚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深入基层调研多是走马观花,喜欢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即使来到田间地头也多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桐乡市的许多驻村干部则截然不同,他们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了如指掌,与群众心贴着心,就连乡亲们的狗见了他们都直摇尾巴。
干部作风如何,看他到基层的表现就能猜个五六分。有的干部经常是皮鞋擦得“锃亮锃亮”,偶尔下乡也是手拿公文包,见到百姓递过来的凳子由于害怕脏而不敢坐,听到百姓提出的问题由于不掌握情况而不敢答,这样的干部往往在群众面前要么沉默寡言、惜字如金,俨然一副官员形象,要么“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其实,这样的干部群众打心眼里并不喜欢。
“有时夹个本子进村民家,人家会拿看外人的眼光看着你。” 桐乡市驻村干部倪煜的这句话说到了群众的心坎里。因为在百姓们看来,这样的干部像是来“做客”,而不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们发家致富,解决发展难题,所以,百姓总是习惯于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
基层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要想把这本书读深读透,首先需要端正态度,把群众当亲人,视百姓为父母,拜他们为师,向他们求教。其次,帮群众所难,解群众所困。
让“狗不叫的干部”再多一些,需要读懂、读透基层这本书,与群众打成一片,对基层的角角落落、社情民情一清二楚。国家需要这样的干部,群众喜欢这样的干部,想必这样的干部也会越来越多。 申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