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边艳 通讯员 左世友 新郑市吴新建等8名农民工跟着包工头赵某干活儿,但是他们并没有与赵某签订劳动合同,而赵某一直以各种理由拖欠他们的工资,这一拖就是半年,共拖欠他们工资9万元,吴新建等人起诉赵某却苦于缺乏证据。在新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法官的耐心调解下,赵某与吴新建终于坐到了一起,双方达成支付工资的调解协议。 为切实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满足人民群众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纠纷的需求,新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以“诉为引导、诉为管理和诉为保障”,推进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在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新郑法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诉调对接中心的职能,就是让更多的纠纷能够在诉前、诉中以调解的方式解决,让更多的人民调解协议经过法院的司法确认转化为司法文书,切实减轻当事人的诉累,让案结事又了。” “调解指导室”是新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两个指导室之一,负责全市十五个乡(镇、街道)诉调对接工作站的对接。“每周我们都要下基层一两次。”调解指导室工作人员刘书贤说,“对乡里乡亲一些侵权纠纷进行调解,对一些老大难的问题进行调解,对全市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同时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时常在周末,不少当事人还坚持要刘书贤“依法调案”,刘书贤也会毫不犹豫地到各乡镇,不厌其烦地进行分析和劝说,直到纠纷化解。 当前,当事人打官司最怕的就是拖的时间长、花的费用大,“诉调对接”则让不少当事人既省时又省钱,同时还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有50起以上的道路交通案件都在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成功调解,案件的当天调解率及履行率更是达到90%以上。 新郑法院在“诉调对接”的基础上,为化解矛盾专业化,让矛盾解决起来更有说服力,更好地把矛盾化解到基层,进一步推动行业矛盾化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该院先后与新郑市交警队、妇联、劳动保障等部门联合建立了“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劳动争议等领域开展联动。新郑诉调对接中心还开展便民化服务,建成“接待有专窗、引导有专人、宣传有专刊、咨询有专线”的服务环境。 “在遇到很多专业性强、长期历史遗留问题或利益纠葛复杂难辨的案件时,只靠法官一方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谈起多元调解的好处,在基层法庭干过多年的观音寺法庭庭长刘明波滔滔不绝。在他看来,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搭建了一个平台,将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合力。对争议大、专业性强的林木、土地等权属纠纷,联合市国土、林业、农业等部门,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实现一站式依法处理,呈现效率高、调撤率高、审限短的特点。刘明波说:“其实里面有些调解手段并不陌生,以前在工作中也都用,但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让一切都有章可循,效率大增,效果明显。” 据了解,去年,新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受理的纠纷案件数量达414件,调解成功352件,调解成功率达到85%。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